• 50阅读
  • 0回复

沙荒盐碱变果海绿洲——安徽砀山县生态建设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5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沙荒盐碱变果海绿洲
  ——安徽砀山县生态建设巡礼
  □毕月华 祁震广
  秋季,笔者来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地处黄河故道的安徽砀山县,眼前呈现的是一片果海绿洲。
  笔者在县里停留的几日,所到之处,无不林木葱郁,果实累累,空气格外清新宜人,令人留连忘返。往昔的盐碱荒沙不见了,农田、道路、村庄、农舍都被林木所环绕,尤其是果树栽培遍及全县,并形成全国最大的连片果园,总面积达75万亩,今年产酥梨、苹果等鲜果在5亿公斤以上,其中被誉为“绿色食品”的砀山酥梨就有3亿多公斤,年产蔬菜也多达3.6亿公斤。目前,砀山的果林覆盖率已由60年代末的9.5%上升到56.6%,重点果区达到95%,全县林网化程度高达89%。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结束了50年代初每年发生大沙暴20多次的灾难性历史,净化了环境,调节了气温,促进了农业丰收,生态环境得到空前改观。
  生态的改善,使砀山成为镶嵌在黄河故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1995年就跨入安徽省级生态农业建设县行列,并参加了全国50个生态农业县的验收,同年还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对外开放县。由于果树林木种类繁多,每年进入春季以后,砀山方圆50万平方公里,简直变成一片花的海洋:樱桃花、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油菜花、紫藤花、槐花、杨花、泡桐花,多达几十种,犹如百花吐艳,有雪白、鲜红、粉黄、大紫、海蓝,五光十色,千姿百态,花期连绵几个月,堪称美丽的自然大花园。
  然而,从前的砀山,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据统计,砀山178万亩土地,沙土地面积就有83.3万亩,占47%;碱地面积36.5万亩,占20%;淤土地20.7万亩,占12%。直到建国初期,全县仅有零星分布的林地面积约2000亩。万亩沙荒,茅草不生,哪还谈得上长粮食、水果、蔬菜。砀山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砀山县委、县政府和80万人民经过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恶劣自然生态搏斗而取得的。
  据县里介绍,解放后至60年代,他们首先在百里黄河故道两岸大规模栽植防风固沙林,接着在全县相继建立了大型国营园艺场、果园场和几百个乡村集体林场、果园场;70年代,一方面全县大兴水利,治理盐碱危害;另一方面大搞“四旁”植树,广建四级农田林网;80年代,全县大力推行立体种植,林粮间作,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到1987年全县定植果树30万亩,农桐间作30万亩,全县种植业结构也由粮棉型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粮棉果菜的多元结构;90年代开始实施立体种植,重点发展特色水果,营造农田防护林,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等多项措施的推行,把全县生态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县里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工业为主导,围绕“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加快了种植、养殖、加工三配套,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多年来,砀山县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经济发展,在工业建设上,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造纸、化工等项目,一律禁止上马,现全县38家工厂,仅一个化肥厂有污染,正采取措施治理。农田、果园提倡施用农家肥和县里自造有机肥,不施或少施化肥。一律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注重生态建设,不仅产生了生态环境优化的正面效益,而且也富了砀山人民。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由10余年前的200元,上升到现在的近2000元,一些重点水果产区的果农年人均收入已超过50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