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一座新兴的石油城——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油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06
第2版()
专栏:

一座新兴的石油城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油矿
陆念
在祖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的边缘,临近终年积雪的天山麓下,有一座浅黄色的山岗。山上到处矗立着钢铁井架。山凹里,一排整齐的巨大的储油罐,在太阳光下闪映着银色的光辉。红色铅皮顶的楼房,沿着山坡,一直伸到远远的荒漠中去。纵横交错的马路上,日日夜夜地奔驰着汽车、拖拉机。夜晚,满山遍地的电灯,像星星在夜空中一样闪烁着。这座戈壁滩上的近代化的城市,就是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最大企业之一的独山子油矿。
一九五○年十月公司成立时,这里只有几十间门窗破烂的矮房子;全矿只有两、三口油井,采油是用桶到井里去吊,效率低、产量少。炼油的方法也很落后,主要的产品是照明用的煤油。当时新疆各地新建和改建的工厂需要油,交通运输也需要油,而需要量一天比一天在增加着。但是矿上提炼出来的油,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没有机器设备,缺乏技术人才,怎样把埋藏在地下的动力资源采掘出来,发挥它的巨大效用呢?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苏联政府伸出了援助的手,和我国合办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新式的设备和机器,派来了许多优秀的技术专家,解决了资金和技术的困难。不久,在白雪闪着银光的天山脚下,竖起了钢铁井架,开始钻探工作,向古老的岩层进军。起初,工人们对钻机是陌生的,也容易发生事故,但这些困难都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克服了。
前年春天的一个严寒的夜晚。四十四号井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后,终于钻到了油层。领导钻这口井的苏联专家阿斯大拉汉·尼古拉同志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回家睡觉了。这天夜里,他正在井台上指挥工人完成出油的最后一件工作——提钻杆的时候,因为提钻杆的工人技术不熟练,井口突然冒出泥浆来。阿斯大拉汉同志马上扔掉身上的老羊皮袄,跑到井台下去,想关住防喷器。可是井底的瓦斯带着原油和泥浆,像一条决堤的巨流,从井口呼啸而出,直冲到三、四十公尺的高空。在黑夜里,井台下面一点也看不清楚,他们只得回到工作房去。原油和瓦斯的呼啸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阿斯大拉汉同志听到这种声音,焦急地说:“这要损失多少原油!时间长了会冲垮这口井的。”他不等到天明,
一次又一次地跑出去看。清晨六点钟,阿斯大拉汉同志又爬进井台下,研究处理办法。这时苏方总经理和总工程师都来了,他们也爬到井台下去。井口喷出的原油和泥浆,像狂风暴雨,打在他们的脸上。瓦斯窒息着人们的呼吸。不久,他们就被瓦斯熏昏了,工人赶快爬进去把他们扶出来。休息了一会,阿斯大拉汉同志又爬进去工作。他想:“这是我在中国钻出来的第一口油井,我决不能让它垮了。”晚上九点钟,这位年青的苏联专家终于战胜了瓦斯,关住了防喷器。当他最后一次从井台下爬出来时,泥浆和原油已经浸透了全身衣服,眼睛被瓦斯熏得又红又肿,嗓子都哑了,但在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苏联专家忘我的劳动,鼓舞着中国职工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新的技术力量在迅速成长。在著名的青年钻井队里,有一位在今年“五一”和国庆节两次被选为劳动模范的女柴油机工艾孜罕(维吾尔族),人们看见她在井上工作时按电钮、拉动油门把手的灵巧动作,决不会想到这样熟练的技术工人,一年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一个没有文化不懂技术的人,要想学好技术是需要毅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的。为了学俄文,她迟睡早起,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学到一点理论,就立刻带到工地上去实习。遇到了问题,总是要问清楚。在苏联专家的耐心帮助下,她了解了柴油机的构造和性能,掌握了柴油机的操纵技术。当她正式被提升为柴油机工的那一天,她兴奋地说:“做梦也想不到在旧社会不被当人看的妇女,在新社会能够掌握这样复杂的机器。为了把祖国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社会,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向苏联专家学习。”
随着钻井工作的开展,采油量在飞速上升着。为了提高炼油率,去年矿区里又开始建立裂化厂。经过一年多来的紧张工作,裂化厂已在今年五月正式投入生产了。这座裂化厂完全是新式的自动化的工厂。在车间里,你可以看到电气操纵的工作台,工人站在台前,操纵电钮指挥机器。如果那一部分出了毛病,信号灯马上会向掌握机器的主人报告。但是要掌握这样复杂的机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联专家为了培养我国的技术人才,组织了一个技术学习班。一开始,总工程师马尔克里扬同志就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亲自给学员讲课。车间主任米哈依诺夫同志把机器的每一零件拆给学习的人看,一遍两遍地教。言语不通他就比手势、画草图,想尽各种办法教会学习的同志。这样,使许多刚出学校不久的青年学生,在短期内就成了掌握新式机器的专门人才。
这座工厂是苏联专家按苏联最新标准设计出来的。各种机器设备,全部是从苏联运来。很多机器都是一九五三年才制成的。如裂化厂主要机械之一的高温高压透平离心泵,就是苏联最新的出品。生产离心泵的苏联工厂还专门派了一位专家来帮助安装。这位专家一到中国就表示:“不但安装是我的任务,而且还必须教会中国同志操作和修理。”
在建立新的裂化厂的同时,独山子油矿还改进了蒸馏厂的生产情况。蒸馏厂本来是一间又老又旧的工厂,炼油时加油料、装成品罐,都用人工来进行。有的同志认为这些设备作用不大,不如干脆废弃的好。马尔克里扬同志坚决反对这种意见,认为应该改装它,提高它的炼油量。结果,在苏联专家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原有设备,进行了三次改装工作,炼油量提高了十二倍,效率和新厂差不多。
独山子的面貌一天比一天地显得更加可爱了。从办公大楼通向炼油厂的广阔的马路上,已经长起了高大的白杨树;去年才培育起来的小花园,今年开着鲜艳的花朵。医院、托儿所、学校、电影场都先后建立起来了。今年新建的四十栋宿舍,在国庆节前都已完工。宿舍两旁修起了又平坦又广阔的马路,宿舍中间都将培植起小花园来。最近,工人们正忙着搬向新建的宿舍里去。大多数的宿舍还装上了收音机,每天播送着愉快的音乐和各地的生产消息。再过几年,这儿会出现更多的油井、工厂和房舍,也要种上成百万株树木,整个独山子将变成绿化园地。
独山子已经成长为一座近代化的石油城市了。当我们每天看见无数的车辆载着油桶,迎着金红色的朝霞,奔驰在雾蒙蒙的戈壁滩上,把汽油运送给远方的工厂和矿山时,运送给草原上新开垦的集体农庄时,运送给守卫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战士们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尤其是不能不对帮助我们建设的苏联政府和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