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回首邮坛感慨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6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精品意识,增加前瞻性,尊重广大邮人的利益
  回首邮坛感慨多
  康宏志
  邮友煮茶,品味过往,我们感觉到了中国集邮事业的前进步伐。以数字为证,1992年集邮业务收入仅五点九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百分之九点八,而1997年1—10月份的集邮业务收入即达五十三点六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三点六,全年集邮业务收入可达到六十亿元。可见集邮业务之于邮政行业的发展已举足轻重。目前全国集邮协会会员已达二百七十六万人,比1992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五,全国集邮爱好者达两千万人。调查表明,大多数集邮者参与集邮的直接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益智、怡情、交友。由于集邮并非纯文化活动,众多集邮者的另一个直接目的,便是瞩望邮品的升值,以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财富传之后人。去年在广州、大连、重庆和上海相继举办的香港回归祖国集邮博览会、第二届全国最佳邮品评选颁奖会暨邮品博览会、全国邮展和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蔚为壮观,文化色彩浓郁,经济收益不菲。
  回首去岁邮坛,最牵动人心的当属邮市的潮起潮落。春风杨柳之季,邮市还是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恶炒”之下,各种邮品价格一路飞涨,很有些“发高烧”之状。有识之士称“高烧过后必暴跌”,果然言中。不堪忍受“惨淡”,一些人弃市而去,更多的人则心有不甘,希冀着“柳暗花明”。
  邮市竞升,引起颇多评论,仅北京一地短时间内便先后有十家亮相。从一家独步到竞相上马,从露天到室内,应当说是一个进步,但在邮商和入市者难有大发展的情况下,过快过量扩充,还是令人忧大于喜。
  “金箔张”现象尤为惹人注目。从紧俏到乏人问津,从高价入市到跌进邮政售价,直至邮政部门采取公开毁版、公布印量之举“救危”,个中三味值得深长思之。毋庸讳言,市场需要精心维护,一着不慎,便可能挫伤集邮者和投资者的热情和信心。
  1997年新邮跌进面值幅度增大,各地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的集邮品频频推出,都令人顿生忧思。集邮者与邮政部门的关系犹如水之于船。水涨船高,好扬帆远航,而水落石出,船就不大好行,甚至有搁浅之虞。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精品意识,多一些前瞻性,尊重和维护广大邮人的利益,也是人们对“国家名片”的声誉和邮政部门的形象的希望和珍爱。目前,集邮者对集邮品的选择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创意者、设计者、制作者必须精益求精,拿出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化知识含量丰富而且工艺水平先进的精品。
  去年年底之前,新邮预订和新的邮票价目表的出台,又在集邮圈产生了轰动效应。新邮预订一改旧章,采取交纳全额预订款、敞开预订的新方法,意在加强宏观调控,满足集邮爱好者的基本需求,抑制邮商大批量预订后炒作新票。据了解,为防止预订中“水分”的出现,邮电部邮政总局曾派检查组深入到各地,一俟发现“水分”即挤出。因而,预订量并未如风传的那样增加很多,仅比去年计划分配数增长了百分之十,购新邮将不再成为难事。新价目表广受欢迎,很有点“久旱逢甘霖”的味道。核算价的上调,意味着在二级市场上入市邮品的起点价位总水平的提高,亦向人们显示出邮品保值增值的可观前景。此一政策导向对目前尚处低迷的市场当属一大利好,有助于邮市的逐渐“复苏”。近来邮市的止跌、反弹行情,预示着新的一年邮市或许将是一个较为平稳、渐聚人气的过渡年。邮市太热或过冷都不好,爆炒狂跌都不是健康状态。
  现在,中国集邮界正紧锣密鼓地迎接在北京举办的’99世界邮展暨万国邮联第二十二届大会。中国邮坛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润泽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