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出去看了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4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征文

  出去看了之后
  官伟勋
  康有为在《自编年谱》里,讲到他1879年到香港时写道:“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在如今的人看来,康老先生的这种看法似乎很平常,大实话罢了,其实是很不简单的。康老先生生活在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那时候,对中国以外的民族和国家,习惯上以“东夷西狄南蛮北胡”相称,唯我堂堂中华才是文明古国,天朝大邦。“洋人”算什么?“洋人”懂什么叫三纲五常吗?会三跪九叩吗?他们女人那脚,有法儿看吗?
  康有为在那样的时代,能通过一些常人不注意的日常现象,觉察并承认“西人”在治国法度等方面优于我“天朝大邦”,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出去看过和没出去看过,是很不一样的。康老先生后来能“公车上书”,能倡导戊戌变法;孙中山先生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这样一些令当时国人振聋发聩的新见解,显然与他们出去看过有关。
  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它很形象地表达了实践的重要,表达了实践所需要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近百年以来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巨变,尤其在近二十年能有如此迅猛之崛起,成为世界注目的初步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不能不说与各条战线上都拥有一大批出去看过、学过、比较过、思考过的优秀人才有关。
  出去看的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有的是为了搜集“大批判材料”而出去看的,有的则单纯是为游山玩水猎奇好异而走马观花大体看看的,自然也就难得出公正深刻的见解了。
  有的倒也“下马”蹲下看了,不但蹲下,还住下了。日深月久,“乐不思蜀”,连中国话都忘了。前几天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某校派出三名留学生,学成不归。校方追究违约赔偿金,弄到法庭上去了,好像还没有结果。
  出国的人多了,这种让派出一方感到难堪的事,总会有的吧!我在国外就遇到过一位公派滞留不归的年轻人,突然谈到这个问题,我原以为他会感到内疚,不料,他十分“坦然”地说:“追求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当时由于甚感意外,竟忘了问他对“义务”怎么看?
  不过,问了也没用。一个不止一次听到的现成回答是:“我爱国家,国家爱我吗?”殊不知,国家不是哪个人,不是哪件事,国家就是国家。国家对我们每个人“爱”的深度,维护每位国人尊严与幸福的力度,是由国人对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民主文明的关心程度决定的。国家昌盛之花,要靠所有国人的爱心与血汗的浇灌,才能绚丽多姿地绽放于世界!
  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限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那些暂时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该回来而没有回来的同胞,只要他们今后取得可观的成就,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总会直接或间接为家乡为祖国出一把力的。看看过去,看看现在,这样的实例不是很多很多吗?
  在任何事物中,瑕瑜互见的现象都是常有的。不能以一眚掩大德。我们之所以能找到一条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道路,显然与“走出去看看”有关。有看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清醒的鉴别,我们才能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少走弯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