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韩国人的“身土不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8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社情

  韩国人的“身土不二”
  许明远
  访问韩国以前,原以为这个邻国自古以来就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联系,曾经有借用汉字的历史,使用汉字的场合一定不少。一踏上韩国土地才发觉,这种认识不够正确。实际上,那里使用汉字相当有限,并非想象的那样随处可见。然而,有四个汉字“身土不二”却多次映入眼帘,令人感到莫名的惊奇。它那深沉的内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从金浦国际机场驱车进入汉城市区时,只见一幢高层建筑上悬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画面左方是一只盛满鲜嫩水灵的瓜果菜蔬的提篮,右方是醒目的四个宋体字:“身土不二”。有人告诉我,这是标准的汉字,但绝对不是汉语,我百思不得其解。韩国翻译李小姐为我翻译过来,似乎带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味。不一会儿,在我吃第一顿韩食的饭店外墙上,又看见了大写的“身土不二”四个宋体字。稍后,在汉城前往中部古城庆州的高速公路上,我又看到了竖在一座山顶上的“身土不二”广告牌。它突兀而立,很有震撼力,我越发觉得这四个大字颇有着不同凡响的意蕴。
  终于有了机会使我了解此语的来龙去脉。在一次招待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中国驻韩大使张庭延的夫人谭静女士。这位韩国问题资深学者为我就这四个字作了诠释。我获知“身土不二”这句韩国成语并非新近流行的时尚口号,原本是很传统的一句民谚。最早出自农村,而后传播开来。基本含意是热爱家乡,永不忘本。后来,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展成为强烈的国货意识。近年来流传日盛,则反映了一种明显的市场保护色彩。
  卢梭曾为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它的特点:一是铭刻在人们的内心,二是慢慢诞生,但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并取代权威力量。在韩期间,所到之处都让人有意无意中感到置身于“身土不二”的文化氛围里。
  首先是语言文字。初到韩国,对不谙韩文的外国人来说仿佛闯入了韩文的海洋之中,完全是陌生的世界。从马路路牌标志、商店招牌、饭店菜单到商品包装的文字标志,韩文以外的文字极为罕见。即使想借助英文拼写也不易见到,无处不在的韩国文字令人感到像是一扇未开启的门,可望不可入。
  早就听说韩国进口汽车不到1‰,从官员到庶民都用国产车。在汉城街头一站就印证了这一判断。六车道八车道十车道上跑的汽车之多、车速之快,着实令人感受到现代都市的节奏。而从小车到大巴、从卡车到工程车,不是“现代”,就是“大宇”,看不到世界名车荟萃的风景。
  在这个市场化的国度里,城市建筑仿佛用广告包装起来一样。极目皆是“现代”、“大宇”、“LG(乐喜金星)”,很少看到外国广告,更鲜见那种由外国名牌产品广告牌占领大厦制高点的情景。电视广告同样以本国广告唱主角,绝无请出金发碧眼的洋模特频频亮相,夸本国某某商品“真棒”的画面。
  韩食以泡菜文化为特色,韩国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泡菜,与之有着难以割舍之缘。在国家民俗馆里还设专馆展示泡菜的演进过程和逼真的标本呢!在韩国也可以看到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店,比较起来他们还是钟情于以辣为主的韩食快餐。我常常看到人们排长队进韩食快餐店。
  令人称奇的是,汉城市中心的繁华大街的人行道上建有茅草屋顶木头柱子的休息亭。一旁摆列泡菜缸子,宛若农舍一角;现代化的国际饭店大厅入口处大理石地面上陈放着牛车实物、石磨盘,简直土得掉渣。这些匠心独具、刻意营造的纯朴、古老、悠远的气氛,令人油然生起返璞归真的感觉。在这里,现代的“洋”与传统的“土”产生的强烈反差,折射出韩国人对“身土不二”四个大字的强烈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