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葡萄香飘纳巴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8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葡萄香飘纳巴谷
  石振勤
  听主人说要带我们去纳巴谷参观时,我的脑海里不由得出现了一幅在云南常见的山谷景象:两边高山耸立,中间一条河流。可是,当车子驶离旧金山约半小时后主人告知已进入纳巴谷时,却根本找不到一点“谷”的影子。公路两侧虽然也有山,山却不高,相距总有二三十公里的样子。地很平,清一色种着葡萄。往前,笔直的公路望不到尽头。原来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谷”。
  纳巴谷属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纳巴市,是美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区。据说全美一半以上的葡萄酒就产在这个“山谷”。
  除了偶尔穿过一两座小镇外,汽车一直穿行在葡萄园里。车开得很快,看不清路边的葡萄架上是否挂果,只见墨绿一片。绿叶丛中不时闪过风格不同的建筑,不高,两层小楼居多,没有院墙,没有篱笆。一两幢一组,一组就是一户人家,周围都是葡萄,小楼大约就是葡萄园主的住宅了。汽车弯进一条岔道,在一座花园里停下来。一座拱门前有一块小广场,广场中间是一个大喷水池,周围是修整得很好的花圃,有玫瑰、绣球和一些叫不上名的艳丽的花。主人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今天要参观的第一座葡萄园兼葡萄酒厂。大家可以随意进园里参观,也可以尝葡萄。穿过花圃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架,一人高的水泥桩上拴着铁丝,隔一米一行,葡萄藤就爬在铁丝上。藤上挂满了葡萄,紫里透黑,一粒也就豌豆般大小。摘一粒尝尝,甜中带涩,并不好吃。后来才知道,这是专门供酿酒用的品种。这时,一位接待员来带我们去参观酒厂。这家厂叫蒙大维葡萄酒厂,是纳巴谷最大的酒厂之一,它和葡萄园同属一个主人。厂就在园里,不走近看不出来。除了摘葡萄靠手工外,清洗、榨汁、发酵、窖藏、装瓶等工序都是自动的。因此,偌大工厂里看不到几个工人。酒厂的接待室也是品酒室,架子上摆满了葡萄酒,每瓶从五美元到六十美元不等。到这里参观的客人都可以免费品尝,当然参观也是免费的。厂主的目的并不是当场卖酒,而是要客人记住他的牌子。我不擅饮酒,不过还是每种要了一小点,白的、红的、甜的、酸的,就着小饼干喝下去,一时酒香盈鼻,惬意极了。
  我们参观的另一家酒厂叫贝林杰,据说是纳巴谷最早的酒厂。厂建在山脚。一进门就见古木参天,绿茵遍地,一幢欧陆古典式两层小楼坐落在树荫下的草坪上,使人感到仿佛进入上世纪的欧洲庄园。来到这里的客人,一定要参观他们的酒窖。酒窖依山而建。从外面看,它像座老式的大仓库,进入里面,却是几个山洞。直径一米多的橡木大酒桶横卧着堆放在仓库和山洞里。做桶用的橡木是专门从法国运来的。酒桶严格按照进库的先后顺序不断倒换,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山洞深处已经窖藏好的酒运出去,再依次把后来的酒桶送进去。据说窖藏是出好酒的关键工序。山洞里温度湿度稳定,有利于酒的熟化;橡木透气而不漏酒,可以使酒越陈越香。接待员把客人领进酒窖,介绍他们出好酒的奥秘,那效果自然胜过广告宣传。品酒室就在那幢小楼里,厚重的橡木门窗和古色古香的家具处处显示着这里的深邃和久远。酒是好酒,不过我水平太低,品不出高下,倒是这家酒厂的历史让我品出了另外的一些意思。
  很久以前,贝林杰兄弟从德国来到美国,发现纳巴谷的土壤气候很适宜种葡萄。他们就在这里定居,并开发葡萄园和葡萄酒业。葡萄酒有了销路,种葡萄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原来种别的作物的也改种葡萄。到后来,几乎整个纳巴谷都种上了葡萄,逐步形成了纳巴谷的葡萄酒产业。这种高度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并不是谁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是市场把社会上的资金、劳力、技术引向纳巴谷的葡萄酒产业,使它形成强劲的优势,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回报,再扩大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如此循环,终成气候。所谓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葡萄被市场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