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和刻本《酒中趣》漫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8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和刻本《酒中趣》漫谈
  王建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曾有大量的中国古籍流入日本,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代的日本不但输入中国古籍,并且仿照翻刻,以满足其国内的需要。这种翻刻本通常称作“和刻本”。和刻本是中国古籍流传的一个特殊系统,当某些古书在中国失传之后,却以和刻本形式在日本保存下来,显得弥足珍贵。这里介绍的《酒中趣》便是这样一种和刻本。
  《酒中趣》作者名石成金,清代扬州人,字天基,号惺斋,大约出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乾隆初去世,活了八十多岁。石成金是个颇为多产的作家,创作小说50余种,著有《笑得好》、《文字窍》、《至理名言》、《金刚经注》等作品。但遍查中国的多种图书目录,均无《酒中趣》的踪影。由此推知,《酒中趣》在国内可能已经失传。据调查,此书目前仅存于东京的静嘉堂文库,为此我曾专门前往绿荫丛中的静嘉堂文库探访,得以见到《酒中趣》。该书两卷,分为两册,日本嘉永二年(1849)由江户(今东京)青云堂刊印,开本178×118毫米,版框半页150×96毫米,每半页8行,每行18字,白口。和刻本《酒中趣》正文有简单的注释及日本训读符号,校注者名为荒井公履。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以前就懂得了造酒方法,后来更出现了许多关于酒的著作,如《酒谱》、《酒经》、《酒史》、《酒乘》等等,叙述酒的缘起和历史典故。石成金的《酒中趣》,如书名所说,是从饮酒的趣味着眼的。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好酒,以至陶渊明诗篇篇有酒,李白云“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苏轼也说:“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可是酒中之趣究竟在何处,他们都未明言。石成金的《酒中趣》却作了仔细的解说:一、酒趣在于放虑,即饮酒之时应放下各种忧虑。二、酒趣在于娱心,即一心享受饮酒的欢娱。三、酒趣在于缓酌,指缓缓含咀杯中佳味。四、酒趣在于微醉,宋代邵雍诗曾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就是这种境界。五、酒趣在于昼饮,石成金认为夜晚饮酒,酒毒停于胸腹,容易引起疾病,故他主张白天饮酒。六、酒趣在于易致,意思是酒须常备,兴到即饮。七、酒趣在于颠狂,饮酒半酣,颠狂自得。八、酒趣在于真率,追求自然随意,反对娇揉造作。九、酒趣在于小集,三四知己,饮酒赏月,最是自在。十、饮酒在于浅令,浅显酒令可以助兴。石成金虽然好饮,却反对暴饮。所以他在陈述酒趣之后,还举出了酒有八害:因酒折福、因酒昏志、因酒失事、因酒浪费、因酒肆言、因酒取怨、因酒致病、因酒杀身。可知对于酒的利弊,石成金是看得比较清楚的。他没有沉醉于酒乡,而保持着清醒的理智。
  饮酒之趣只是《酒中趣》所论述的一个内容,此外还列有许多大类,如酒智、酒忌、酒缘、酒考、酒中德量等,每类中再列细目作细致讨论。因此,《酒中趣》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关于酒的小型类书,颇可供酒文化研究者参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