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纪念碑的争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9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纪念碑的争议
  江建国
  在当今的德国,回忆半个世纪以前希特勒法西斯给人类制造的那场浩劫,已成为德国人的一项共同的道德义务。德国人不怕把自己心灵上的伤疤指给世人看,不回避他们的先辈留下的这份丑恶的历史遗产,体现了直面历史、深刻忏悔的道德勇气。
  然而,最近德国在如何纪念二战期间被屠杀的600万欧洲犹太人的问题上,却陷入了一种困惑的境地。一场辩论席卷了文化思想界。事情起始于德国统一之后。由于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德国迈进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柏林的一个群众组织发出倡议,在市中心建立一座巨型纪念碑,纪念被屠杀的欧洲犹太人,以此向欧洲、向世界昭示德国已经形成了永不走侵略老路的民族觉悟。这座纪念碑同时应该具有以柏林为首都的新时代的奠基石的象征性意义,应该成为未来的国家级纪念活动的中心。这个倡议很快得到柏林市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赞同,柏林市政府决定,把拆除柏林墙后在勃兰登堡门到波茨坦广场之间得到的一块阔达2万平方米的黄金地段供建造纪念碑之用,还慷慨地提供了上千万马克的经费。按照当时制定的时间表,这个纪念碑应该在明年1月20日纳粹制定屠杀犹太人计划的万湖会议纪念日正式奠基。
  此后,纪念碑设计方案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飞向柏林。无数的专家开了无数的会议,邀请了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学家承担评选重任,去年11月竞赛结果揭晓,四个方案入选,名列第一的是美国艺术家艾森曼和塞拉合作创作的抽象派作品:4000根高低不等的水泥碑以间距不到一米的距离布满这2万平方米的地面,看上去如同一片冰冷阴森的“墓地”。
  这个惊世骇俗的设计方案招来甚多非议。人们不仅认为它“丑恶”,更有人联系希特勒时代的建筑思想抨击它带有“专制统治的美学气味”。很多人提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怎样保护它免受乱涂乱抹的破坏?用铁栅栏围起来吗?夜晚把它置于强聚光灯的照射之下吗?这样一种纪念建筑能成为孩子们愿意嬉戏玩耍的场所吗?如果人们从心里厌恶这种艺术语言,它怎么能发挥警示后人的教育功能呢?在无穷无尽的争论中,一个结论实际上已经清楚地摆在人们面前,那场人类文明的空前浩劫,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和形式都无法再现;任何艺术家都承担不了这一重任。
  艺术苍白无力的事实不得不使有识之士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这座纪念碑究竟该不该修建?对于德国人来说,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回忆过去,纪念死者?去年11月,出身于匈牙利犹太家庭、本人就是大屠杀的幸存者的柏林艺术科学院院长乔尔吉·康拉德振臂一呼,撰文明确表示反对以纪念碑的形式来回忆过去。他指出,历史不能通过一个硕大无朋的纪念碑而被就此勾销,对当年的追忆应该一直持续到下个世纪,为了了解过去,应该去阅读历史,应该去参观犹太博物馆。康拉德的意见迅速得到一系列著名知识界人士的响应,以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为首的十几个著名学术界人士向科尔总理和柏林市长发出公开信,连曾任纪念碑方案评选委员会主席的著名作家瓦尔特·延斯也宣布改变立场,反对以这样一个不过只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去回忆过去。他指出,纪念碑的规模再大,也无法告诉人们当年惨酷的程度,重要的任务是让全部历史真相走出研究所的书斋,普及到当今青年一代当中。更有人发出尖锐的质问,修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屠杀纪念碑,是不是想在这里一劳永逸地卸下德国人心头的负罪感,而后就可以把往事一笔勾销、轻轻松松地跨入新世纪了呢?在辩论中,一家民意测验机构对500多名14岁到18岁的中学生做了一项调查,提出了有关二战和德国法西斯历史的几个相当一般的问题,例如二战爆发的日期等。结果没有一个问题得到百分之百的正确答案,而知道最终对犹太人实行灭绝政策的万湖会议的仅占被调查者的7%。这个调查结果证明了上述知识界人士主张放弃纪念碑、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的真知灼见。
  现在争论还在继续,这座纪念碑到底能否动工还在未定之天。鉴于上述反对意见已经产生广泛影响,柏林市长迪普根表示,需要继续讨论,将不急于作出决定。美国的一个历史学家意味深长地说,这场关于如何去回首往事的争论本身,也许比这座纪念碑的建造更富有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