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上海百万市民大动迁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8
第8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上海百万市民大动迁回眸
  编者的话:1995年1月24日,本报以《十万人的动迁》为题,报道了上海人民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舍小家顾大家,支持重点建设的件件感人事迹。几年来,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市民动迁的人数已逾百万。如今回眸这次规模庞大的动迁,我们发现它有“分娩”的阵痛,有感人的义举,更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变革,生活方式的变革。上海和许多城市的成功改造说明,社会发展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
  阵痛过后……
  本报记者 高渊
  1997年底,上海市政府领导正式宣布: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已经基本还清。
  1998年早春,上海展览中心会场。市长徐匡迪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饱含深情地说,近5年来,上海市民舍小家顾大家,有上百万人大动迁,为上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回眸百万大动迁,每个上海人难忘那一幕。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造桥修路、拆简屋建高楼,进行了一次规模惊人的“脱胎换骨”式改造。
  1994年,上海要在市中心的人口密集地带,“挤”出一条快速干道路———南北高架路。这项“心脏搭桥手术”的实施,要求沿线10万居民为工程让路。短短几个月里,成都路、重庆路上多少居民告别家园,从新公房、花园住宅搬出,来到了市郊结合部的梅陇、莘庄等地方。
  与此同时,在黄浦江东岸的浦东陆家嘴地区,也正在进行一场总数近10万人的大动迁。为了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从1991年起,陆家嘴先后动迁了1.3万户居民,拆除各类建筑118万平方米,等于拆除了一座中等城市。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5年来,上海总共动迁40万户,约120多万人,这是何等庞大的规模!
  如今,“分娩”的阵痛渐渐过去。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相继建成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内环线高架路、南北高架路、地铁一号线和延安东路隧道等一批骨干交通设施,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而旧区改造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徐家汇、淮海路、长寿路等地区相继得到改造。
  也就在这时,上海人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几年迁入新居的市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了2平方米以上。现在,市区人均居住面积提前达到9平方米,到2000年将达到人均10平方米。
  此外,上海市为改善动迁居民的生活,从1994年起,每年都新建100家超市和200家便民店。到去年底,全市已建成连锁超市900多家,便民店1400多家。物业管理水平也伴随着大动迁而逐步提高。难怪不少动迁居民感慨地说:现在不仅住房改善了,而且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百万人大动迁,一阵剧烈的阵痛过后,改变了许多上海人的生活。如今回眸,却发现大动迁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很多很多……
  再访动迁户
  本报记者戎霄
  尽管手里拿着明确的地址,到上海浦东南码头路采访从市中心动迁过来的居民,还是费了很大的周折。幸亏南北高架路工程卢湾区指挥部的戴建君带路,才在从前大块农田上建起的幢幢新楼里,寻访到几户人家,听他们讲述动迁以来的切身经历。
  戴建君佩服这里的每一户居民。他们原先都住在上海的黄金地段———淮海路/重庆路附近的新式里弄、新公房、花园住宅内,居室煤气卫生设施齐全,辅助面积很大。然而,搬出住了四十年的三德坊法式弄堂,钱明珠、相敏士两位老人只是用淡淡的口吻谈起生活的变化。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刚搬到小区时,来回要走一小时去买菜;千户人家一只公用电话,远在二十分钟路程之外;只有一辆公交车开到浦东南路。现在,附近有了集市贸易,先是卖些蔬菜,后来有了荤菜和鲜鱼。家家户户的电话已装好,闭路电视也已全部安装完毕。老人掰着手指算给你听,新开的十几条公交线直达浦西,到淮海路、南京路只要乘一趟车。绿化条件的改善,使底楼的蚊子一年比一年少。
  再去拜访另一户人家的途中,顺便在偌大的生活小区内转悠。戴建君耐心地一一指点:“这里是幼儿园、昌兰小学、保安科……每天清晨,几十位老人在这个绿地花园伸脚展腰。过不了几天,浦西几家大医院还要在这里开设就医点。”
  从繁华的闹市中心,迁到配套设施还不尽完善的昌里小区,年轻的金良、常春芳夫妇坦言有过心态失衡的时候。为此,当时在深圳工作的金良请假赶到负责动迁部门了解情况。但他在那里看到许多人没日没夜地干活,几乎是随叫随接待。出于对他家特殊情况的照顾,最后分给他们最好的样板房,厅的面积是小区内最大的。戴建君已经成为金良家的朋友,经常上门帮忙解决实际困难,如深夜开车送病人。谈起这些,金良总是一句朴素的话:“我们能承受。”
  当然,人们每次经过旧宅故址,总会有几分留恋。搬家的时候,许多老人们还流了泪。但是,每次和亲戚朋友驱车驶过高架路,金良们总会指着某一个桥墩,自豪地大声说:“这里曾是我的家!”
  专家评点大动迁
  上海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室副主任张华金研究员:百万人大动迁使上海人民经历了一次生活方式的变革,也经历了一次思想观念的变革。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的参与,而社会发展也会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这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鲍宗豪教授:这是一次观念的冲撞、社会的变迁、城乡文化的交融和行为习惯的调整。这次百万人大动迁,无疑进一步加快了上海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雄教授:上海的大动迁是靠专家规划、政府投入和市民奉献来实现的,它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存环境。西方城市现代化需要走上几十年的路,上海却在短短几年中走完,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壮举。
  上海现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奚君羊教授:动迁是项亦喜亦忧的事业,不仅使原有的城市格局发生改观,而且会引发各方面利益矛盾的冲突。这个过程如同切除病人器官的坏死部分,暂时的痛苦换来了一个健康的肌体。(高渊整理)
  金杨新村
  动迁居民新乐园
  本报记者张炯强
  位于浦东的金杨新村是近3年来上海最大的动迁房基地,安置了来自南京路、成都路和浦东陆家嘴地区的7万多动迁居民。1995年底,记者曾前往采访,报道动迁居民克服困难,为浦东开发作贡献的事迹。而今,记者再次来到金杨新村,这里已发生了巨变。一位来自浦西的动迁居民对记者说:“以前说动迁是我们为国家作贡献,现在,动迁成为我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机遇。”
  1996年4月,金杨新村街道办事处成立。在上级的支持下,办事处着手为居民办了多件实事。
  首先解决居民出行难。以前由于公交线路少,又停得早,小区居民晚上回家必须“打的”。街道出面与公交公司联系,很快,15条公交线路开进小区,半个小时就可到达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其次是解决就读难。小区建成之初,只有一所中学,很多动迁户的孩子只得每天到6公里以外的陆家嘴去上学。现在,区内共建成中学4所、小学4所、幼儿园8所,并设有1所大学。随后,小区又建立4个医院门诊部,并引入一批大型超市,基本解决了居民的就医难和购物难。
  两年来,金杨街道新建了10个图书馆、10个文化团体、10个文化角,并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
  金杨新村只是近3年来浦东新建的十几个动迁小区中的一个。据统计,3年中,浦东新区共接纳了30万人动迁,是上海市动迁居民人数最多的一个地区。
  记者从浦东新区城市建设局了解到,浦东各动迁小区在建设之初,都有完整的规划,其中绿化面积一般都达到30%以上,确保小区的环境。与此同时,城建局交通处大力发展浦东的公交事业,3年来,新增公交线路55条,公交车700辆,保证了新建小区居民的出行。对于教育事业,新区社会发展局明确规定,动迁学校拆除一所学校必须先建一所,新建学校的标准必须高于老学校。(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