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难点”与“亮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9
第1版(要闻)
专栏:两会走笔

  “难点”与“亮点”
  范敬宜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既要看到“难点”,又要看到“亮点”;既要看到“亮点”,又要看到“难点”。”
  这几天,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不止一次听到引用这两句话,觉得很有点哲理。这两句话出自何人,说法不一,“考证”了一番,据说“版权所有者”可能是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
  闻世震是个勤于思考的人,说话常有隽语。开会报到那天,一位记者问他:从省长到省委书记,您的感觉有何不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省长天天忙得睡不够,当书记天天累得睡不着。”寥寥二十个字,形象地勾画了省级领导干部的操劳和操心。根据他的语言风格,我想前面那两句话出自他的口是有可能的。
  为了弄清其确切涵义,我向闻世震提出采访二十分钟的要求。没想到,话匣子一打开,谈了一个多小时言犹未尽。由于内容丰富,而“走笔”的篇幅有限,只好择其要者概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所谓既要看到“难点”,又要看到“亮点”,其实就是李鹏总理讲的意思:改革的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但有利条件也很多。如果看不到任务的艰巨繁重,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只看到任务的艰巨繁重,而看不到有利条件,就会对国有企业改革缺乏信心,无所作为,最后丧失机遇。过去,我们常用毛主席的这番话激励自己:“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里讲的光明,就是亮点。
  二、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亮点。辽宁省虽然历史包袱更沉重,难点更多,同样有许多亮点。比如,我们有几十年形成的、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最近几年又培育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还有很好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党的十四大以来,在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和指导下,逐步理出一条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明确了路应当怎样走;在竞争中一批国有企业出现了转机,站稳了脚跟……不敢说亮点已经很亮,但毕竟是看到了。这就是希望所在。
  三、更重要是大环境越来越好。中央出台的一项项政策、措施,都为我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但是,反过来,如果只看到亮点,而不正视难点,就会盲目乐观,自我陶醉,使亮点成为盲点。亮点是在不断解决难点的过程中出现和扩大的。对难点越重视,工作做得越好,亮点才有可能越来越亮,最后汇成一片曙光。
  五、总之,困难很大,潜力很大,希望也很大。关键是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困难再大,精神不倒。我认为,辽宁省国有企业的困境已经走到头了,该到转化的时候了!
  听了闻世震这番话,心头微微发热。原来我已抄了一首清代诗人的诗,准备送给他:“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现在看来,还有必要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