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欧洲最大的工地——柏林波茨坦广场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09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欧洲最大的工地
  ——柏林波茨坦广场印象
  本报记者 李仁臣 刘华新
  大一点的建筑工地,多半是杂乱喧闹,道路拥塞,惹得四邻不得安宁。可是,不久前我们参观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的建筑工地,却得出不同的印象。
  这是一个冷雨飘洒的上午。接待我们的德比斯公司联络部主任克奴本先生,对照着一张旧照片,介绍眼前的波茨坦广场。在19世纪,这里已是柏林市中心。在本世纪20年代更成为享誉世界的交通繁华之地,据说世界上第一座交通信号灯就诞生在这里,可见当初四方辐辏之景。后来,这里的建筑八成毁于二战的硝烟。战后两德分治,柏林一分为二,柏林墙穿此而过,除一片葡萄酒馆外,这里几乎只见荒烟蔓草。柏林墙被推倒后,德国有名的戴姆勒—奔驰集团实现了原来的“梦想”:把新成立的德比斯公司总部迁到柏林,而且新址就选在波茨坦广场。
  德比斯这一举措与集团当时的董事长艾查德·罗伊特是战后西柏林市长恩斯特·罗伊特之子不无关系。冷战结束后,集团除了计划在此建成德比斯新大厦外,还向柏林市政府申请购买了波茨坦广场的大部分地皮,总共投资40亿马克(1马克相当于4.75元人民币),在6.8万平方米的广场上兴建18栋大楼,包括地下层在内,总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占一半,居民住宅为20%,其余三成用于商场和影剧院等娱乐设施,1998年10月建成后全部推向市场出售或出租。
  奔驰集团的设想很快得到了柏林市政府的批准,德国联邦政府和柏林市政府都给予了积极支持。科尔总理数次视察这处被称为“欧洲最大的工地”的建设现场。
  偌大的工地,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别的不说,仅排水量就是空前的。柏林的地下水位高,地面3米以下见水。大厦施工必须掘地20米。德比斯请来荷兰等国最好的潜水工人120余人,轮番奋战,一米一米地排水、浇筑混凝土。地下工程从1994年10月开工一直持续到不久以前才告结束。
  尽量不扰民、不妨碍交通是施工中摆在重要位置的问题。这既有技术难度,又对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负责工程总承包的德比斯公司颇费了一番心思。克奴本先生指着不远处的一条专用铁路说,关键的一点是尽量少用载重卡车,多用有轨交通,而且尽可能使用高架道路和隧道。这样,原来的车道就不致受到太大的影响。其次,建筑用料进入工地的时间要合理,通过电脑设计、控制,使现场堆积的材料减到最低限度。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后勤中心,材料的运进和废料的运出都安排有序,路人基本感觉不到一般工地常有的尘土飞扬。
  建筑工程的另一特点是充分注重生活环境和有益于居民身体健康。据克奴本先生介绍,今年10月全部工程竣工后,将有1万人在此生活和工作,每天的来访者和顾客估计达到10万,人口十分稠密,因此建筑开始之前就必须把最先进的水电暖气等各项配套设施一并考虑。德比斯公司专门请一家环保专业公司进行设计,选用合适的技术可以使供暖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2/3,用双层墙技术和冷风设备取代空调,节省能源约一半。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楼顶还专门设置雨水存储装置,存下的雨水不仅可以用来浇灌楼顶花园和地面绿地,而且可以用来冲刷马桶,既可每年节约用水2万立方米,又能美化生活环境。
  波茨坦广场工地给人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建筑与旅游相结合。由于建设方法得当,工地成了柏林一项新的“出口技术”,世界各地纷纷来此取经。为此,工地附近专门盖了一座红色的三层盒子形楼房,名为“信息箱”,利用多媒体技术专门向人们展示建设者采用的高新技术,也借此向柏林市民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并适当收取门票。由于组织得当,此处成了柏林第二大旅游景观。“信息箱”负责人里贝克女士介绍说,两年中已有350万人次来此参观。
  登上工地第一座竣工的大楼——德比斯大厦,眺望广场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堂邃宇,不禁想起当地舆论的一句评语:这里是新柏林“正在跳动的心脏”!
  下图为柏林波茨坦广场工地一角。本报记者 李仁臣 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