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春风无形意自开 ——访双拥模范胡玉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春风无形意自开
  ——访双拥模范胡玉萍
  本报记者 冯奎
  接受编辑部的任务去采访胡玉萍时,心里直犯嘀咕:要在130多万人口的偌大城市里,去找一个老太太,怕是要颇费一番周折。没曾想到,两次“打车”去采访,一听到“胡玉萍”三个字,出租车司机张口就能答上腔:“噢,知道了,是去顺城区河北乡西葛联社吧!”“打车”离开胡玉萍老妈妈的家,记者和司机聊起这件事,这位留着平头的小伙子笑了起来:嘿,在咱抚顺,胡玉萍老妈妈十年前就是学雷锋标兵了,她的名字啊,就跟这街道两边的站牌、路标一样,咱们都熟着呢!
  ———采访手记
  塑料大棚覆盖着两排总共12间猪圈,佝偻着矮小身子的胡老妈妈,稍稍有点吃力地爬过比她矮不了多少的猪圈围墙,挪着小步过来迎接记者。
  走进地处抚顺市顺城区河北乡西葛联社的“胡玉萍双拥活动站”,初识胡玉萍老妈妈,出现在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北方老奶奶的形象:77岁的老人,一脸布满皱纹,双手结着厚茧。她起早贪黑,烧猪食,出猪粪,眼巴巴地看着猪仔一天天肥壮起来……
  养这么多猪,是为了攒钱防病养老吗?是为了盖房子、娶媳妇吗?这位被当地新闻媒体称作特殊养猪专业户的胡老妈妈为的不是这些。“一共喂了200多头猪,待到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就要挑80多头最肥的,当作俺的礼物,送去慰问部队官兵和敬老院的老人哩!”胡妈妈的双手忙不迭地扑打衣裳襟上沾着的猪食,说话声轻轻的,像是唠着一件极细小的家常事。
  胡玉萍的老伴已经过世,两个儿子朱文先、朱武先连同他们的爱人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赶来帮妈妈喂猪,今天来的是朱文先,正在喂猪的他直起腰板,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一个“大约摸”数:十多年来,老妈妈靠养猪的手艺挣了十多万元钱,除了买猪仔、猪饲料外,几乎全都奉献给了部队、厂矿、学校、敬老院。
  如今,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一些人展示自身价值的尺度,想到这些,我忍不住问胡妈妈:“您这样做,周围的人,包括您的孩子,真的能理解您吗?”
  “哪能都理解呢?!有一次,文先陪我去邮局给灾区汇款,有个小伙子乘我一转身,就说开了:‘有钱不知道自己花,这老太太怕是神经有毛病!’”说到这里,老妈妈的语气加重了。“也难怪哟,有些事,年轻人没经历过,哪能知道呢!”
  胡妈妈年轻时生活在山东沂蒙老区,曾亲眼看见一个个半大小伙子为了打“鬼子”献出了生命。刚建国那阵子,国家底子薄,边境又不太平,胡妈妈就和大伙儿一起送米送面,送衣裳送被上前线。“后来,毛主席号召我们,学习雷锋,多做贡献,一下子,那么多人响应,因为谁不明白没有藤就没有瓜,没有国就没有家这个道理呀!”
  胡妈妈一辈子在农村生活,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出多深的道理,可她用朴实的话语讲讲自己的经历,感动了一拨又一拨听她作报告的人。这几年,胡妈妈跑遍了抚顺市所有的驻军单位,连高山哨所也没有放过。一次,听说某高炮旅新兵入伍后,家里给邮来了16万元汇款,有些士兵开始大手大脚花钱。胡妈妈赶去作报告,后来,这些汇款大都寄了回去,有一部分捐赠给了当地的希望工程和城市建设。
  1978年春天,胡玉萍随转业的儿子来抚顺市,这位山东沂蒙老区的支前模范、学雷锋积极分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独生子领着去雷锋纪念馆看看“雷锋”。“抚顺这地方是雷锋的第二故乡,好就好在学雷锋做好事不是一两个人,不是一两个单位”,胡妈妈指着墙上的锦旗一一告诉我:抚顺军分区、雷锋生前所在团、市武警支队、雷锋小学以及许多厂矿、机关、团体,不仅派人参加胡玉萍组织的双拥活动,还帮助她运饲料、打猪草,照料她的生活起居。今天碰巧赶来看望胡老妈妈的抚顺市妇联主席王淑雅骄傲地告诉记者:胡妈妈是咱抚顺市妇女的一面镜子,有了“胡玉萍双拥活动站”,抚顺市妇女就多了一所受教育的好学校。
  忙里忙外两个小时过去了,我陪老妈妈走进她的卧室,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摆着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三把旧椅子,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算是最高档的电器了;掀开屋角的米桶盖子,看到里面盛放着一碗花生米,一摞煎饼,还有几样咸菜,这些就是老妈妈的三餐所需了,抬起头来,环顾四面围墙,不禁又一次感到心灵的震颤。这小屋的主人,何曾真正贫乏过?!层层叠叠的百面锦旗,那是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送给老妈妈的精神厚礼呀!和老妈妈并肩坐在窄小的木床上,浏览锦旗上单位或个人的名字,记者感受到满屋里荡漾的温情,也体会出胡妈妈的人生追求。
  ———采访附记
  当地驻军官兵看望胡玉萍妈妈。(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