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敏锐的战略眼光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2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敏锐的战略眼光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七
  张江
  所谓战略,就是对革命和建设的全局具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和策略。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几乎所有战略问题上都表现出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这包括“三步走”的战略任务,以农业、能源交通和科技教育为核心的战略重点,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格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等。可以说,这种独到的战略眼光体现于整个邓小平理论之中,并构成其鲜明的风格。
  邓小平同志是战略家。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总是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全局,把握全局,高瞻远瞩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想当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和刘伯承同志一起,亲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改变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战略格局。“文化大革命”后,他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反复思考和酝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战略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真正从战略上解决了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为党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邓小平同志的战略眼光是敏锐的。
  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社会主义实践都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矛盾?邓小平同志说,“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他带领全党逐步地探索和提炼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方向,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给社会主义以新的生命力。它是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有了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重点。中国要发展,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抉择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求全党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发展中我们的战略重点又是什么?“一是农业,二是交通和能源,三是教育和科学。”教育和科学又是关键,为了把教育和科学搞上去,宁愿牺牲一点速度。这种在千头万绪中抓重点,抓住重点就扭住不放,排除一切干扰,宁愿在其他方面有所牺牲的精神,体现的正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所独有的敏锐,以及那种一往无前、大开大合的气魄。
  立足现实,运筹长远。战略管的是长远,又不能脱离现实。从现实出发谋划战略,在战略展开中解决现实问题,这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突出特征。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作长期的斗争。
  战略是方向性的,实现战略必须有具体的战术去配合。战略战术紧密结合,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拿出具体政策”。比如,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扩大开放,引进外资,解决建设上的资金困难;抓上海这张王牌,把上海先搞起来等,都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有很大成效的措施,保证了战略的实施和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