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侗家吊脚楼 一首久唱不衰的古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2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侗家吊脚楼
  一首久唱不衰的古歌
  吴国春
  在贵州省榕江县“七十二寨”侗乡里,游客们除了看到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外,还观赏到独具民族特色、古色古香的侗家吊脚楼房。
  这里的侗家吊脚楼房,具有独特的山地特色。在贵州省重点林区之一的榕江县“七十二寨”侗乡,不论是山腰、山梁、山坳和山顶的白云深处,这种杉木制成的竹节式样回廊式的吊脚楼房,举目可见。在这群山起伏的山区,吊脚楼房的兴建,是侗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自然环境生存的一大发明,是他们的实用技能和审美意识极强的结晶及他们古建筑的又一艺术杰作。侗民们在修建吊脚楼房的时候,为使房子不占耕地,又要使它能够适用美观,将本民族朴实的审美意识与山地环境特点结合起来,采取不同式样吊脚楼的建筑方式,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房屋的立体感,又充分利用了土地,收到了两全其美的最佳效果。吊脚楼房一般建在山地20—50度的斜坡上,房基根据地形人工挖成上下两层,下层立长柱,上层立短柱,使前半间楼板与后半间地面平行,呈半边楼状,而每排柱子的最外边一根很长,使前面呈吊脚状。于是,“吊脚楼房”便由此而得名。
  侗家吊脚楼房,它的前柱走廊较宽,安有连接两个吊脚柱,宽尺许的坐枋,坐枋安上外伸横梭柱,并安有数十根木制竹节或其它式样的木条坐椅(背靠)的栏杆。同时,还安放有楠木制成的或油杉木制成的大长条板凳,供人就座休息。走廊多数从上层房屋基处起,直通堂屋,整个吊脚楼房的用材全是杉木,有的竟以杉皮当瓦盖房,既对材料利用率极高,又节省开支,这简直是“杉”的天地,确实体现了林区的住宅特色。
  侗家吊脚楼房多为三层,底层因受地势所限,只能关养些家畜家禽、安放石碓、石磨、堆放部分柴草;二层楼的正间房设火塘、砌炉灶,冬天,全家人在这间就餐、烤火取暖、议事,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紧挨正间房的两侧房间和正间房的里头一间,都是家里人的卧室,如家中有姑娘的,多数将正间房的里头一间安排为姑娘的卧室;第三层呢,放些不常用的家具杂物,有的还堆放稻谷、红薯、洋芋、南瓜等粮食和农产品。还有不少吊脚楼房尚在转角处设有木制楼板的晒台,作为平时晒稻谷和夏天的夜间乘凉及观星赏月之用,它既实用又卫生。侗家人非常注重建筑物同当地环境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在视线上的选择,更为高度重视,直达理想的角度为止。这里的吊脚楼房都是出自独具慧眼匠心的侗族民间木匠师之手。尽管受到山地限制,但他们因地制宜,修建的吊脚楼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总体结构上都是离不开“吊脚楼”这一主题,只不过在形式上的差异而已。这些房屋多为四排三间,通高7米左右,房内的每间宽11—13平方米。这些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房,加之寨边的竹林掩映,袅袅炊烟升腾,山雾萦绕,时隐时现,好一派侗乡秀丽景色,凡到过这里旅游采风的中外友人,无不对它展示的壮美崇高及和谐而赞叹叫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