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共和国长子”的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3
第1版(要闻)
专栏:两会走笔

  “共和国长子”的形象
  范敬宜
  “我们一定要重塑‘共和国长子’的形象!”——这是辽宁省代表经常谈论的话题。几天来,我深深地被这种激情感染着、震撼着。
  问题是针对目前辽宁省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提出的。“共和国长子”,是过去人们对老工业基地的爱称。今天,人们从严峻的现实回忆起它曾经拥有的辉煌,不免有些黯然。但是,他们并不泄气,而是正在卧薪尝胆,努力赶上被落下的距离,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
  作为一个曾经在辽宁工作过三十多年的知识分子,我十分理解这种感情。在过去几十年的峥嵘岁月里,辽宁曾经以自己强大的资源、产品、技术、智力优势,为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全国每一项重点建设,几乎都洒下过辽宁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的汗水和心血。甚至在改革开放初期,南方经济特区的领导干部中,也有许多来自辽宁。那时候,辽宁的形象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受人尊敬,被人羡慕。50年代初,我怀着对祖国工业化摇篮的热烈向往,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向沸腾的辽沈大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戴上具有东北干部特征的鸭舌帽,到照相馆去照了一张相,让亲友同窗看了惊羡不已。
  但是,当时代的车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辽宁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深刻地暴露出来,沉重的历史包袱,拖住了它前进的脚步。在两个根本转变的赛跑中,辽宁逐渐落后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辽宁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褪色了。辽宁人经常成为电视小品中调侃的对象。出现在荧屏上的东北大汉,一个个穿着滑稽可笑的服装,满嘴说着高粱玉米?子味儿的土话,仿佛来自另一个时代。
  豪爽宽厚的辽宁人从不计较这些,然而他们需要理解。在辽宁代表团的一次讨论会上,一位代表形象地讲述了国有大型企业落后的部分原因:
  “‘共和国长子’好比一个家庭的老大。由于历史的需要,他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他为幼小的弟弟妹妹作出了最大的牺牲。等到弟弟妹妹长大成人,有了可心的职业、美满的家庭,当大哥的却未老先衰了,头熬白了,腰压弯了,脸上出现了深深的皱纹。但是,他不怨尤,不悲哀,他基础还在,底气还在,只要找准药方,又有人帮扶他一把,他一定会恢复青春,继续为国家出力……”
  这番动情的话,在代表们的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发言:“怨天尤人,空发议论,不是辽宁人的性格,也解决不了辽宁的问题。十五大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开出了药方,辽宁能不能重塑形象,重振雄风,用三年左右时间走出困境,就看我们能不能彻底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走改革的道路了!”
  不愧是“共和国的长子”!这种志气,这种信心,折射出来的难道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志气和信心吗!
  附记:“共和国长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伴随着技术设备更新和经济体制改革,“共和国长子”的辉煌和沧桑,中道低落又重振雄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大工业生产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具有普遍意义。有感而发,遂成此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