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发展科技三问——政协委员谈科研体制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3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发展科技三问
  ——政协委员谈科研体制改革
  本报记者 任建民
  下个世纪的农业发展,依赖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精确农业的推广,传统产业正面临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中国要迎头赶上,改革科研体制,使科技事业有质的飞跃。几天来,政协科技科协4个组的232位委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科技人员是多还是少?
  每万个劳动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指标之一。这个数字,中国是6.8,美国是74.3,日本是79.6,德法英意等发达国家也分别为48到61不等。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技人员太少了。
  中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250万。叶良才委员说,科研机构中不再适合搞科研工作的人起码有1/3。按中科院何祚庥委员的说法,优秀的科研人员只有1/3。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机关只进人不出人,积淀太久。每个人的创新周期不同,有的人一生都处在创新的活跃期,更多的人创新周期很短,甚至可能昙花一现。对于后者来说,如果能及时转行,也许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或政治家,在科研部门反而“窝死了”———国家科委徐冠华委员的一番分析颇有见地。
  委员们有一个共识,即使科研经费大大增加,也不应该把不称职的人当做科研人员养起来。
  科研经费用得好不好?
  中国每年的科研经费约为340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美国和日本每年的科技投入则分别为1700亿和1500亿美元,占2.5%—3%。
  相比之下,我国的科技投入太少。何祚庥委员算了一笔账:340亿元平分给250万人,每人每年约1.4万元。去掉工资和基建部分,人均年度课题费不过数千元。
  有限的资金有没有用好?在中国科协做了多年科研管理工作的徐善衍委员说:就是这些钱,有没有用好,还值得研究。“跑步(部)前(钱)进”现象在科技界也存在,说明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太大,批条子拨经费,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多。
  郭广昌委员则认为,有很多项目都是做做论文、申请一下奖励后就束之高阁了,形不成产业化,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对本来就很紧张的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
  何祚庥委员认为,“巧妇可为少米之炊”。如果把经费都用到优秀的科研人员身上,就可能有所作为。宋直元委员提出,中国应选出10个左右对下个世纪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按两弹一星的投入程度去搞。
  郭广昌委员认为,不光应该请科学家参加,还应该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制定一个综合的评估机制,确保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得到重视。
  市场是不是最好的手段?
  两院院士石元春从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当起了深圳一家农业高科技产业公司的理事长,几千万元的投资已初见成效。郭广昌等几位复旦大学的年轻教师几年前凑钱办起的生物制品公司,现在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他们吸引了投资,成功后,反过来又成为投资者。
  中国科技大学的钱景仁委员说,国家应该鼓励科研人员自然流向公司企业,这种知识的转移,也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说,中国科研人员下海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特别是高层次的少了。
  何祚庥委员认为,市场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科技进步。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说,要让投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人有利可图,风险资金就会源源而来。徐冠华另有一番见解:参与制定规划的人能够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市场与机遇的变化是无限的,因此,应该靠市场的手段来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发展。而政府应该做的是培养一批科研基地,就像养育一片森林,再有合适的气候条件,不用播种,自然会长出蘑菇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