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科教兴国:大学校长想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5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科教兴国:
  大学校长想什么
  本报记者 康燕
  韦穗委员是安徽大学的副校长,和其他参加“两会”的大学校长一样,从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那天起,就一直面对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这样的发问:“你们怎么想,怎么做?”厦门大学校长林祖庚委员坦言:一看到科教兴国这个字眼,我就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许多同行也都这样想,但科教兴国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包打天下”。
  记者与近20位大学校长进行过交谈,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到,学校的特长是培养人,搞科研,必须而且只能扬其所长。但这只是科教兴国的基础,人才也好、成果也罢,能为社会所用,才能显示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
  来自石油大学的陈勉委员讲到一件事儿,某石油公司钻井时,头两口井都失败了,白花了几万元钱,第三口井在咨询了大学里的专家后获得了成功。林祖庚委员很感慨:“用这件事来说明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离,再生动不过了。”
  那么,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学校的事,还是企业的事?政协委员、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明直言,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但目前看来,需要在两者之间架一座“桥”,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企业,如此,企业的需要和学校的才智,才能“走到一起”。政协委员、四川外语学院院长冯光荣出主意:可以考虑办一个类似“新产品开发中心”的机构,使之成为信息、技术的集散地,专门指导企业将科研成果开发出新产品。
  林祖庚委员说,素质教育有小学、中学的问题,也有大学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的问题。现在教师上课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钟,不是讲,就是写,没有启发式教学,没有创新。
  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认为,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但目前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不可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妨把目光转向社会。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将走到终身教育的时代,大量职工下岗再就业,已经显示了教育的作用。
  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副校长许敖敖认为,政府应以实际行动支持高水平大学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以使其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政协委员、香港大学校长郑耀宗说,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时代,竞争会非常激烈,而人力资源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大学校长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大舞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