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冰川—康藏公路通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09
第2版()
专栏:

冰川
—康藏公路通讯
 本报记者 沈石
政治指导员叶春生和工人一样,穿着一套蓝布制服,他的胸前,挂着淮海战役的纪念章,人们不问他,就可以猜测到他是从部队转业过来的。去年,他离开了部队,来到施工支队二工区第十四中队。到这个中队只有几天,他出席了一次工程技术会议,他在会上讲过话以后,有人说:“你刚到这里,不懂什么工程,还是少说点话吧!”叶春生听了,心里虽然难过,但是他想:自己刚刚离开部队,对于公路工程,的确是门外汉,但只要做好中队的政治工作,依靠工人,虚心向他们学习,日子一久,人家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
他刚参加公路建设,就碰上波密地区的流沙。流沙,这是康藏公路修筑以来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它从山上一直伸展到山脚,里面还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只要一动它,它就从上面倾泻下来。
叶春生想:在流沙地带施工,两个人挖一个人挑,还赶不上从山头流下的多,这样下去,这段路什么时候才能竣工呢?他便发动工人和技术员多想办法。工人们建议,在山脚下,用粗大的木头和石块,做成防护墙,来阻挡流沙。叶春生和中队长支持了他们的建议,经过设计和试验后成功了,就这样把困难解决了。
今年五月,二工区的工人们,在波密地区“索瓦卡”一带施工,碰上了冰川的崩溃。
冰川,这是康藏公路修筑以来又一个新问题。
冰川,它像银练一样,点缀在他念他翁、唐古拉和宁静山脉的若干山头。当云层四起,山腰的云雾随风移动,冰川,一忽儿躲藏起来,一忽儿又显出了真面目。在晴朗的日子里,碧空万里,太阳照着那高山上的“悬河”,反射出银色的光芒,人们可以想像到高原上的河山是多么的壮丽。
马尼根果附近的新路海,那湖对岸宽阔的冰川,从山腰一直铺到湖边。冰层下的流水长年不断的流入湖里。对这湖水、高山、松林、湖上的倒影、银白色的冰川,游览的人,谁不爱多留恋一些时候!
冰川,当它平静的时候,它常年地躺在深山巨谷里,增添着山河的美丽。一旦受到影响,它会突然地咆哮起来,那时候,冰块、泥浆和巨石,从高山上直泻下来,将小溪变成深沟,将粗大的树木拦腰截断,或者冲得无影无纵;有时候,将河床堵塞,让河流改道。
索瓦卡以东,有一处村庄,藏胞叫它做“谷”。那里,北边的山头,千百年来,躺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下的水,汇成小溪,经过峡谷,穿过山下的松林,流向雅鲁藏布(江)的支流——迫龙藏布。一九五零年,这一带曾发生地震,震松了冰层和冰下的沙石。去年秋季,冰川不断地崩溃,宽阔干涸的河沟代替了茂密的松林,河沟里尽是沙砾和巨石,有的堆成小丘,有的像沙梁一样躺着,一泓清水,仍从北边的峡谷流到江里,新修的公路,横贯河沟,向西伸展,那冰川仍残留在附近的山上。
五月,康藏高原上的江南——波密,气候温暖,二十三中队的工人们到达“谷”,他们将帐篷搭在附近的河滩上。当地的藏胞看见了,告诉他们去年冰川崩溃的情形,他们将帐篷搬走,第二天开工了,正当工人们在河沿筑路的时候,山上连续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泥浆飘浮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从北边的峡谷倾泻下来,冰川崩溃了,工人们赶忙避开。泥浆岩石不断地奔流,夜里,石块撞击着石块,迸裂出无数的火星,交通中断了,河沟东岸的粮食,一天天地堆积起来,强大的筑路队伍,却聚集在冰川以西的工地。
不能让冰川以西的战士和工人挨饿,不能因冰川崩溃影响到整个工程,得想办法。
千百人的智慧和精力都汇集在冰川上,大自然的恶作剧难不倒筑路大军,也阻挡不了公路的西进。
河沟两岸的山岗上,有了警戒哨,白天,山岗上扬起红旗,夜里,传来了枪声,告诉人们,泥浆岩石冲下来了。当泥浆岩石停止流动,工人们就利用间隙,抢修便道,架设便桥。等到载重汽车刚刚通过,山岗上的红旗又在摇动,便道和便桥冲毁了,他们很快的重新修复,毁了又修,修了又毁,这样经过多少次啊!后来,他们在河沟两岸架起了两根溜索,行人和物资都从溜索上渡过。
不久,二十三中队转移到新的工地,向冰川战斗这一艰巨的任务,全部落在叶春生这个中队,他们要继续背运粮食,架设人行吊桥。抢修便桥和便道。
工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架好了钢索吊桥。叶春生想:有了吊桥,有了溜索,物资的输送比从前要快一些了。但是牲畜呢,不能通过吊桥。人背运物资,来回一趟,需要半个钟头,这样的速度,仍然赶不上冰川以西工地的需要啊!
每当冰川泛滥以前,工人们总是事先备好木料,等到河沟里的便桥被冲毁,他们又用木料和石块叠砌桥基,叶春生想:这样下去,不但浪费人力和木料,且不能保证前面的需要,今后的关键,在于便桥,如果便桥不被冲毁,输送物资,就随着解决了。
那小溪西岸的桥基,利用一块巨大的岩石。东岸的桥基,位置在河沟的中心,全是木料和石块叠砌起来的,冰川泛滥的时候,东边的桥基总被冲毁。
一个早上,冰川停止了泛滥,叶春生去察看便桥,他发现东边桥基的底层,有几根比较粗大的木头没有被水冲走,他想:为什么只有这几根粗大的木头没有被水冲走呢?他看到西岸桥基每次都挡得住泥浆岩石的冲击,他心中有个数了。
他回到队部,找到工会主席黄继超和工程技术员等,对他们说:“桥基的木料,能不能再长些,再粗些?一层木料,垒砌一层石头,外面用铁丝加固,一定要牢靠些。”
“我们试试看吧,只怕那样粗大的木料工人们抬不动。”黄继超说。
“这倒容易办,可多派一些人抬木头。”叶春生说。
从此以后,那十二公尺长、三十五公分粗的木头,从附近的山上一根一根的抬到了工地,工人们根据叶春生的建议,砌好了溪东岸的桥基。便桥架好了,经过泥浆立在河沟的中心,没有被冲毁。那载重汽车通过便桥和冰川泛滥过的地段,日日夜夜地向西驶去,十四中队的工人们,克服了冰川造成的重重困难,胜利地离开了冰川,转移到色齐拉工地。叶春生,他到这个中队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在工人中,他已经是一个有威信的指导员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