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投资与投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3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收藏话题

  投资与投机
  南宫品
  这些年来,无论是人们口头上,还是新闻媒体中,投资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儿。在为人们开列的投资细目中,书画、古玩的收藏,已经与股票、房产并驾齐驱了。
  其实,无论是从词的本来意义、还是从行为的实际发生来说,收藏首先是一种投入。它让人花钱,甚至投巨资,而且没完没了,因为它与爱好有关,特别是当这种爱好发展成为一种嗜好,很容易使人迷恋其中不能自拔。但是,收藏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它不同于吃、喝、打扮与家庭装备等纯粹物质性消费,它具有充分的精神性。它既要求人们在为之花钱之前,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在花钱的同时与之后,它又使人的相关修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与拓展。收藏也不同于旅游、娱乐等纯粹精神性消费,它不是一次性的,具有物质——货币往返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在投入之后,可以为投入者保值、甚至增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收藏又是一种投资,且具有特殊性。它既不同于介身实业与贸易等物质性投资,它是一种文化事业;也不同于进修、读书等精神性投资,它虽然包含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的补充作用,但它更多地体现为业余自娱,它与人们的职业常常无关。所以,千百年来,收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少数人的闲情逸致,进一步来说,它只是少数人的闲钱异志。
  这几年,这种闲情逸致—闲钱异志,在一些人那儿已经转换成了热钱专志了,投资已经转换成了投机。在人头攒动的邮票与钱币市场,在身影晃动的古玩鬼市,在此起彼伏的拍卖市场,人们目睹的情景、传说的故事以及心中的打算与愿望,较多地与“翻番”二字有关,谁都想发财,谁都想发大财。正是这种暗流的汹涌澎湃,使收藏之河改道而行,“水患”不断。一些人得风气之先,翻手为云覆为雨,一不小心又被人算计,一个跟头栽到底;一些人得“天时地利”,底价进议价出,体制优越的发挥与局限的利用恰到好处,但又半夜敲门心跳,唯恐警察找上门;一些人依道听途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得了辛苦没赚钱;一些人财大更兼气粗,被人捧得晕头转向,牵着鼻子进了套,终落得个血本难归;更多的人是不声不吭地买,不声不吭地藏,捂在家里异想天开,殊不知他以二十年以后的价进了今天的货;还有人拿国家与企业的钱当儿戏、充英雄,使国有资产“高位套牢”;且不说与之有着明确因果关系的盗墓成风、文物走私……
  正是这些,使当前的艺术品与古玩市场呈现出一种畸形。作为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作为有近千年收藏史的国民,这是一种不该有的幼稚。这几年,一些报刊为海外收藏品回流大陆纷纷叫好,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标志,但人们却忽略了一点,这是海外古董商人在利用我们市场的不成熟与人员的素质低,把他们从前的失误转嫁给了我们。
  固然,一个市场的形成都有一个从冷到热、然后从热到冷的过程,让人担心的是,这个冷热交替过程的长与短、顺利与艰难是以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无数小钱与国有资产的巨额资金流失作为代价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