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平凡的母女 ——我所认识的周恩来的亲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1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朴素人生

  平凡的母女
  ——我所认识的周恩来的亲属
  李蕴清
  看电视片《百年恩来》,忽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我熟悉的人,这不是国盛大姐吗———周总理的侄孙女儿!她正在回忆当年目睹周总理出差回家和邓颖超拥抱的情景。望着屏幕上国盛大姐那对大眼睛,我不由得回想起往事。
  那是1966年的冬天,在“文革”热浪的推动下,我从北京步行到石家庄国棉一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一天晚上,我正躺在床上看各种“造反派”的小报,只听见几个陌生的讲话声传了进来。原来是串门的女工,其中有一个是江浙一带的口音,因为我从小在南京长大,听到这种口音觉得格外亲切,不由得坐了起来。只见是一位普通女工,中等个儿,穿一件蓝色的大棉袄。头上戴的白色工作帽罩住了头发,露出了一张典型的南方姑娘的脸。瘦瘦的,皮肤白净细腻,一对大大的眼睛,令人过目不忘。这几位女工是因为我而来,想听听北京的情况。我和她们聊了起来,很快便和这位大姐熟了。她说叫周国盛,在检验科工作。临走时,她邀请我去她家玩。
  第二天,我应邀去了她家。这是一幢筒子楼,周大姐和她母亲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房间里。屋里除了一张双人床,一张桌子,几乎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虽是简陋,却收拾得十分干净。周妈妈已是一头银发,但非常利落,为人和蔼可亲,一个劲儿地嘱咐我,一个女孩子出门在外不容易,要注意身体。交谈中,得知她们母女日子过得艰难。周妈妈过去靠当保姆养活女儿,一直到女儿高小毕业到国棉一厂当工人。不知是因为同情她们,还是觉得和她们谈得来,以后我便常去那间小屋,一直到离开石家庄。
  1969年冬天,我在内蒙古插队。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集体户的同学们准备利用回北京探亲的机会去大寨学习。当时从北京到阳泉必须在石家庄换车,而且是后半夜的车,非常不方便。我想起了国盛大姐,又一次来到那间小屋。母女俩看见我们高兴极了,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同学们也一点儿不觉得拘束。周妈妈可忙坏了,她可能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多人的饭,几乎是尽其所有了,还从邻居家借来了碗、筷和凳子。吃完饭,大家和母女俩聊天,说够了,笑够了,便在床上、地板上,横一个竖一个地睡着了,把母女俩挤到了别人家。到了后半夜,大姐叫醒了我们,大家怀着依依难舍的心情离开了那间小屋。
  1984年的夏天,我从南方回北京路过石家庄,特地去拜访了国盛大姐。这时,周妈妈已经去世,大姐成了家,住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大院里。直到这次见面,大姐才告诉我,她是周总理的侄孙女儿。她说,周总理生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不让她对任何人说是周总理的亲属,只教育她好好做一名普通的工人。几十年来,她认真按照周总理的要求去做。一直到周总理逝世,国棉一厂的领导和工人才知道,周总理的亲属就生活在他们中间。
  望着大姐那对大眼睛,听着她平静的述说,我感慨万分。她们母女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然而正是透过这种平凡,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伟大的人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