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四十也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1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一家之言

  四十也惑
  陈建平
  人到四十,应该是不骄,不怠,不躁,不惑。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使我这个四十好几的人,既惑又躁,尴尬万分。
  我生性恬静,唯爱读书,八小时之外,也时常喜欢写点什么,日磨夜练,倒也有些文章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自然这些文章幼稚浅薄,这点我非常清楚。所以,从来没有奢望过将来要戴顶“作家”或“评论家”的帽子。但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前不久我在一家省级刊物发表的杂谈《借权当忌》,竟引起不少编辑部、出版社的关注。
  先是山东的一家刊物给我寄来了鼓舞人心的稿件入选通知书。他们认为,我的那篇稿子“系统地总结与交流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宣传价值,拟将编入《改革与探索》大型文集中。来函希望我在收到通知的15天内,将本人的简历、原稿复印件、照片和回执寄至中国当代决策文萃丛书编委会。同时要求入选单位或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助订书20册,多订不限。说实话,尽管要协助征订那定价186元的精装本非我所能,但文章能入选,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我半生为文,不就盼着能留点精神财富激励后人吗?事不宜迟,我赶紧按照编委会的指示一一照办,静候佳音。
  过了几天,一封落款为“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丛书编辑部”的黄色信封又飘然而至,我的那篇稿子又编入了《中国·时代战略文库》。这是一部“权威、系统、规模宏大”的社科经典图书。其中对“一系列跨世纪课题”都有“精辟新颖的论述和探讨”。特别令人自豪的是,“文章作者主要来自改革发展实践的前沿,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把握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使他们的文章既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读到这里,我过去不愿承认“文人无用”的自卑感顿时一扫而光。谁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应该是人到中年出才俊。我甚至想到,初唐四杰向往边塞抗敌御侮,实在是年轻文人的轻飘和狂热,笔墨文章同样可以建功立业。我的杂谈不是马上就要列为“图书馆、资料中心、社科界专家学者及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必备书目”吗?不过,这本“耗资巨大”,约1000万字,精装大16开本,每套628元的“权威”著作,我这个工薪阶层无论如何也拜读不起,只好忍痛割爱。
  之后,“跨世纪中国改革之路”,“中国当代理论文集”,“走上新世纪”等名目繁多的入选通知书又雪片般地向我飞来。捧读那一行行“热情洋溢”的文字,我有一种被愚弄、被嘲笑、被欺骗的感觉,且越发变得面红耳赤,心律过速。我那篇杂谈,何以连连入选,身价涨得连它的作者也不敢小觑?看来,对于那些耗资巨大,过多过滥的出版物也该认真地整一整了。因为,动辄上百近千元的书价,这些动不动就冠之以“权威、系统”、“必备书”名目的书,价值到底有没有这么高?这不仅隐含了不明不白的经济漏洞,而且本身也是一种严重的奢侈浪费行为,实在当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