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埋头耕耘自是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埋头耕耘自是福
  本报记者 钱志新 刘杰
  离开故乡那么多年了,胡连盛梦牵魂绕的仍是浙江的那一片水乡。尽管儿时他最恼父亲每天把他们兄妹几个从被窝里拽出来,没日没夜地下地干活,但恰恰是父亲温暖的背影时刻伴随着他。
  他说,父亲过日子的心气儿特盛,一生中只知闷着头干活,母亲做月子时,父亲还让母亲顶着雷雨抢收稻草。正是这种苦劲儿,深深影响了胡连盛的成长。也正因为如此,胡连盛特别珍惜人生旅途上的每次机遇。
  大学毕业后,胡连盛被分配到农机厂工作。当农机厂转产自行车时,他带人去上海学习生产加重自行车,遗憾的是自行车没能搞几年就给调整下去了。于是他又领人做起了摩托车,那重量级的“幸福”250型摩托车马力大,载力强,跑得快,能驮粮,能运菜,两只大肥猪放到货架上,照样突突突地飞跑。他想到了辛勤劳作的乡亲,想到了后来累死在水田的老父,下决心要把“幸福”的事业做到“广阔天地”里去。
  正当他埋头心爱的事业中时,上级一纸调令让他去任一轻局副局长,把摩托车生产线并入其他厂。哪知瘦猴儿似的老胡坐不住局座的铁交椅,看着摩托车发展受挫,更是心急如焚,他干脆离开机关,领上做摩托车的14位弟兄,“另立山头”,斗胆兼并了资不抵债的省医疗器械厂,并与上海“幸福”摩托车厂合资合作,扑下身子发展摩托车事业。不久,他又提出包销上海“幸福”,甘愿把利润的大头让给上海;后来在摩托车销路看好、价格直线上升时,又提出与全国20多户商家签订一定3年的销售合同,3年中出厂价不变,只求商家预付3年的订金。
  这几招,在一般人看来不可思议,但老胡不这样看。他说,干事业就像农民种田,不可能把每年的收成算准了再去耕耘播种。机遇是与风险相伴而生的,要抓住机遇而又企求三个指头捏田螺——那是不可能的。
  由于合肥生产的“幸福”装配质量好,售后服务好,销售网络越来越大,上海主动把自己的“幸福”250全都托付给了老胡,连内蒙古的“幸福”也给带过来了。十多年下来,合肥的“幸福”已由当初的年产二三千辆,发展到去年的十多万辆,固定资产1400多万元,利税达5300多万元。
  在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时候,胡连盛又巧布新阵,精心筛选出10多家颇有实力的经销商,组成“幸福”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厂商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商家派员进厂管理,厂家派人“插队”商家促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一个“我与‘幸福’共荣辱”的命运共同体。如今,“幸福”建起了更为牢固的销售网络,更加顺畅地销往华东、东北、西北等地。
  再有3年老胡就要离开老板桌了,回顾走过的路,老胡没什么特别得意之处,也没什么可懊恼的。他说,人生如梦,他只是极力要使一两个梦成为现实。当年他在离家20多公里的地方上学,父亲来看他,舍不得花几角钱坐火车,是甩动两条老腿走来的。结果,中学6年,他每周往返几十里,全是像父亲一样步行。风风雨雨几十年,他也像老父亲一样,不求轰轰烈烈,只求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下来。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就算是最大的“幸福”了。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