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希望工程:播种民族未来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8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希望工程:播种民族未来的希望
  本报记者 崔佳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回荡在神州大地,它凝聚着国人的爱心,它描绘着民族的未来……这就是“希望工程”。一项调查显示,在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公益事业项目中,公众对希望工程的认知率为94.2%,高居榜首。经过近10年的发展,希望工程的意义已不仅仅在救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同时也成为全社会公认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美德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成为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事业。
  希望工程广泛动员了社会力量来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希望小学孩子们那琅琅的读书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一个民族迈向新世纪的脚步
  1989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创立。青基会的创业者们在描绘发展蓝图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在了教育上。面对我国有许许多多儿童因贫困不能上学和辍学这一严酷现实,他们选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突破口,希望工程的构想便由此诞生。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基会在北京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实施希望工程,让千千万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与此同时,中国青基会在河北涞源县救助了13名失学儿童,希望工程从此拉开序幕。
  近10年时间过去了,在中国青基会及各地青基会和团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在新闻媒介的大力配合下,希望工程已成为吸引千千万万人参与的社会行动。“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1(家)+1助学行动”、“希望工程劝募活动”……这一项项寄托着千百万人爱心的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捐资助学的热潮,成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截至1997年底,全国希望工程共资助失学儿童184万多人。安徽省金寨县曾对1990年开始受助的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3%。从全国范围看,不少受助生考上了大学,还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
  多年来,全国希望工程共资助建设希望小学5256所,在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建有希望小学。无论是在古老的山村、辽阔的草原,还是在偏僻的边寨,都能见到“希望小学”的大字闪闪发光,都能听到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
  联合国秘书长的特别顾问格林女士在接见希望工程受助生代表时由衷地赞叹:“希望,多么美丽的词汇,尤其是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工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希望工程所唤起的尊师重教意识,所弘扬的扶贫济困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希望工程在人们的心间撒下了友爱的种子,播种着文明的希望
  希望工程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1990年,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名,之后又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捐款。去年,薄一波同志又一次捐出自己的稿费20万元。
  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在中国青基会的动员和组织下,各行各业纷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贫困地区的领导和教育部门为回报社会,也克服一切困难,将一份份爱心化作一件件令人欣慰的成果。
  许多人都记得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位大眼睛的小女孩,她那充满着渴望的目光曾打动无数善良人们的心。在希望工程实施过程中,人们的同情心被唤起,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弘扬。“同在蓝天下,人人有书读”、“用你的一天,救他的一生”……这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口号,一次次得到热烈的呼应:企业界组织捐款、赠物;文艺界、体育界举行义演、义赛;机关、学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港澳台同胞也同样慷慨解囊……
  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这些个人捐资者几乎涵盖了社会上所有的职业与身份。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并不宽裕,却自愿加入这扶贫济困的行列。中国青基会的同志满含深情地说:“当我们收到一笔笔捐款,似乎能感到一颗颗滚烫的心,千万颗心汇到一起,只有一个主题,这就是孩子、祖国、明天……”
  在“1(家)+1助学行动”的捐助过程中,许多捐助人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为孩子们提供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为他们的进步由衷欣喜。这种无私友爱,这份人间真情,是我们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
  中国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说,希望工程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表明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表明传统美德的回归和时代风尚的形成。
  到本世纪末,希望工程将基本完成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这一历史使命。希望工程在基础教育领域播下的种子,到下个世纪将盛开鲜花,结出硕果。
  右图:昔日简陋的危房校舍,变成了今天漂亮的“希望小学”。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