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8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
  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的紫竹园内,有位居民叫杨建英,七十开外年纪。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既普通又善良的老年人在年轻时曾有着和以李白烈士真实事迹为素材拍摄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相同的经历,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干着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
  1935年,杨建英13岁,已在一家纱厂做了5年童工。为了学文化,她还在杨树浦女工夜校读书。当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接着,上海的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杨建英在夜校进步师生的帮助下,参加了由现代妇女运动前辈何香凝、史良等组织的抗日示威游行,继而又参加了鲁迅先生的出殡大游行。那悲壮、激昂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
  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和考察,1938年9月,17岁的杨建英在刘宁一同志(后任全国总工会主席)主持下,在一间小阁楼里向党庄严宣誓,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入党以后,她像变了一个人,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积极从事地下工作。1940年夏的一天,上级党组织派人来找杨建英,把她带到新城隍庙旁的一条小弄口,那里已有一对中年男女在等着,他们就是中共上海电台的领导人。他们对杨建英说,组织上派一位长征干部到上海建立地下电台,决定由杨建英和他组成一对假夫妻,以作掩护。杨建英当时连恋爱都未谈过,听说要成为一个陌生男人的“妻子”,不由得羞红了脸。两位领导向对面招了招手,那里站着的一位男青年很快跑了过来。他叫杨健生,个子不高,生得眉清目秀。“从现在开始,你们就以夫妻关系出面,有事我们会派人来。”杨建英为了革命工作,终于鼓起勇气,挽住了“丈夫”的手臂。
  秘密电台建立在拉都路(现襄阳南路)的一幢三层楼的小洋房内,这对“夫妻”住进后,立即乔装成一副上等人的模样。杨健生西装革履,领带马甲,杨建英涂脂抹粉,手表戒指,连房间摆设也经过精心设计,厨房就成了他俩的工作场所。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把收发报机从米缸中取出,随着“哒—哒哒”的发报声,电报从上海发向延安,同时,也从电波中传来了党中央的声音。然后,杨建英熬好一锅大米粥,用洗净的钢笔尖蘸着米汤书写密码材料,接着就把它送到约定地点。
  这样一直紧张工作了两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进入了租界,地下党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另一地下电台的李白和裘慧英也在这时不幸被捕。1942年春,经上级指示,为了保存实力,杨健生和杨建英组成的地下电台停止工作,这对假夫妻就此各奔东西。杨建英因旧病复发,只能暂留上海。
  此后,杨建英在组织的安排下,辗转大江南北,直到1949年5月来到上海第二电表厂工作。后来,杨建英以局级干部待遇离休,回到里弄。她到居委会党支部报到,要求做点社会工作,居委会干部不好意思地说:“正好需要位居民组长,那就委屈你啦!”杨建英二话不说,走马上任,成了居民们的贴心人。3年前,杨建英移居紫竹园,又成了这幢楼的编外居民组长。前些日子她的老伴因病去世,她代老伴将多年积攒的1000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上缴,完成了老伴的遗愿。
  现在,七十多岁的杨建英每晚伏案灯下,戴着老花镜,在书写她的人生经历。“永不消逝的电波”鼓舞她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上海市钦州南路 胡春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