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敢闯浪头的年轻人——记山西吕梁治荒造林“大王”郭七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9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敢闯浪头的年轻人
  ——记山西吕梁治荒造林“大王”郭七保
  高山
  1992年山西省吕梁地区决定拍卖“四荒”的那年冬天,郭七保站在黄蒿梁上,凛冽的寒风搅起漫漫黄尘,待到跑遍黄蒿梁的14座山头,回到家里已是满眼满口的黄土。
  抠着嘴里的泥土,郭七保下决心要买荒山了。他以6.3万元买下了黄蒿梁,面积是1.2万亩,使用期为100年。他成为全国购买“四荒”面积最大的一户。那年,他整整20岁。
  几年过去了,郭七保给黄蒿梁投资了200万元,黄蒿梁回报他的是一片绿色。130万株油松青葱可人,14座梁峁层层叠翠。1.2万亩荒山中1万亩可治理面积已经初步得到治理。山梁木材林,山腰经济林,山底淤地坝,黄蒿梁换了新妆。
  七保在家排行第七,土生土长在离石市田家会镇前马家村。1988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他像父辈们一样开始了艰苦的劳作。
  吕梁属于黄土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里成了穷山恶水之地。1992年,吕梁地委决定拍卖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治理小流域时,郭七保坐不住了,他看中了黄蒿梁。
  “黄蒿梁、黄蒿梁,只长黄蒿不产粮。”黄蒿梁离村10公里,土地贫瘠,沟深坡陡,基岩裸露,一条羊肠道儿盘在山腰,去一趟梁上就得耗大半天的光阴。花几万块钱去买荒山,人们都觉得他的做法有些荒唐。
  除了经济上的风险,更多的人担心政策会变。吕梁在全国率先拍卖“四荒”,国家的土地也能“拍卖”?好多人劝他别闯浪头。
  “国家的红头文件会随便变?年轻人不闯浪头谁闯浪头,年轻人不敢买‘四荒’谁敢买?”郭七保在父亲和六个哥哥的帮助下,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钱不够卖家产,还不够向亲戚朋友借,贷高息贷款。他终于买到了黄蒿梁1.2万亩荒山100年的使用权。
  撇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带上一把铁锹,一卷被子,一盏油灯,一袋子书籍,七保搬到了当年知青们治荒时住过的窑洞里。
  那年的冬天,气候异常寒冷。白天他要下沟越梁,了解地形,确定治理办法。晚上住在破窑洞里,七保冻得整夜难以入眠,馒头冻成了冰蛋,唯一可以取暖的就是一眨眼一眨眼的小油灯。在灯下,他还要做记录,勾画治理草图。
  为了加快治理进度,他从外地招收了30多名劳力,共同开山修路。修路费鞋,为了节约每一个钱,他在鞋底上钉上厚厚的轮胎,既可增加硬度,又可延长寿命。经过苦战,一条长10公里,投资近30万元,可通卡车的公路,蜿蜒伸展,直通山顶,把14个山头连在一起。
  为了学到科学治荒的方法,栽下优良树种,郭七保背着干粮跑遍了吕梁山。“丰产沟”、“水平沟”、“径流整地”一项项先进的治荒办法搬上了黄蒿梁。滥坡陡梁,郭七保都找到合理的治理方法。晚上,大家都已入睡,郭七保还在小油灯下,学习治荒的方法,他知道,无知比这荒山更凄凉,更可悲。
  功夫不负苦心人。七保和他的员工经过四个春秋的苦干,治理面积达到了83%。现在他们以每天治理近10亩的速度递增。过度的劳累使他瘦了许多。
  “我这样拼死拼活地干,是很累,但我就想看看打工和治荒哪个收益更大,农业的回报是惊人的,治荒大有可为。”
  “我确实能挣很多钱,但我更看重的是生态效益。”七保做的是园艺型的现代庄园梦。
  黄蒿梁绿了。经过几年的治理,5100亩油松、落叶松、柏树成活率达85%以上,2100亩桃、梨、果经济林即将挂果,450亩高标准机修梯田瓜菜飘香,2300亩径流整地遏制住了昔日疯狂的泥沙。
  投资近200万元的黄蒿梁从1994年开始带给七保收益了,那一年是20多万元,七保把这笔钱又投入到了荒山治理:引水上山,输电上梁。他想使黄蒿梁泥不下山,水不出沟,山梁林木参天,山腰水果飘香,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农林牧有机结合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山地园艺型庄园。
  在郭七保的带动下,周围村庄就有1000多户青年投入到治理“四荒”的行列里。在吕梁山,一场波澜壮阔的治荒运动正在兴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