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过剩:中国经济新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0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大势

  过剩:中国经济新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执笔人 陈淮
  90年代末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终告结束。1997年,以上年为100计算,标志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已经回落为10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为102.8;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更回落为负值,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为9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为96。有关资料显示,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启动市场、刺激消费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指向。短期目标的调整与中长期战略的制定都迫切需要判断,中国是否已经面临过剩经济。
  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个命题可以进一步解释为,短缺不是社会主义。90年代后期,当各项经济政策集中指向于扩大需求时,人们共识,中国已经走出了短缺。
  中国仍有5000万人尚未“脱贫”,“奔小康”仍须艰苦努力,主要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在此情况下,走出短缺是否就意味着过剩?应当毫不含糊地强调: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过剩经济的新挑战。
  什么是过剩经济?过剩经济不等于富裕,不等于社会不再需要,不等于市场的简单饱和。过剩经济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状态:1.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供给经常可以以更大的规模产生;2.价格变动已经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相当多的生产经营者被迫在成本线以下抛售;3.供给方的利润普遍被压低到银行利息率以下,但资本已经难以找到更有利的领域可供转移,唯有通过继续追加投资和扩大规模、通过过度竞争的方式把其他供给者排挤出局以维护自身利益;4.经济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时,在系统外部普遍存在着技术及资本力量更为强大得多的过剩生产能力。
  中国国民经济面临的现实形势是否具有上述特征?人们所熟知的事实是:90年代末期,“扭亏为盈”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重要基础产业的基本政策目标;“贷改投”在核算意义上的原因是大量国有企业的利润早已无法维持在银行利息率之上;众多生产者与商家不断掀起“宁让利润不让市场”的价格大战,恶性竞争中被排挤的远不只是成本处于“边际”状态的“较劣”生产者,连最优秀的“核心”生产者也难逃亏损的厄运;在人们抱怨银行“惜贷”的时候,1998年初,工业贷款需求下降的信息明确无误地表明了工业平均利润急剧下降的普遍性;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不良趋势虽为政策再三明令抑制,但已经是重复建设的项目仍在追求“规模经济”的理由下继续追加投资;“外商抢占中国市场”更是引起国人的深深担忧并被提升到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上述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原有体制的阻滞或政策的不完善。一个基本的战略性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由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流通与消费领域,供求平衡的难点已经由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
  还可以从更深层次观察。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市场过剩,不仅是“卖难”,而且是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未来两年,我国产业政策的基本指向之一是纺织工业的强制“压锭”。1997年底,全国下岗职工人数高达1151万,企业停产、半停产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仅面临低结构状态下的生产能力过剩,而且面临经济要素的日趋过剩;不仅因人口众多导致劳动力要素过剩,而且长期处于“瓶颈”地位的资金也趋于过剩。从1996年5月1日到1998年7月1日,我国两年内连续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低到4.77%,贷款利率从12.06%降低到6.93%,降幅分别达56.56%和42.54%,这一金融政策并不能仅仅解释为强力启动消费或减轻企业负担,“找好项目难”甚至已经为最高决策层所关注。
  我们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供大于求,而且在外向依存度已经很高的状态下面临一个在不同发展层次都普遍过剩的国际经济环境。呼之欲出的“欧元”带来的区域性市场壁垒强化、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贬值造成的出口竞争力提高、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美国为保护本国落后产业在维护“两权”借口下不断挥舞“贸易制裁”大棒等等都在向我们提示,我国在平衡供求关系的努力中可以对“出口需求”抱有多大的客观预期。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过剩经济的新挑战。我们面对的不是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此长彼短的简单失衡,不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对平衡点的短期偏离,而是从以短缺为经济常态到以过剩为经济常态的根本性转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