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0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金海观潮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诗云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日前在内蒙古、山西考察时指出。“针对当前通货紧缩的形势,中央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筹集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启动财政政策,增加公共设施投资,对在短期内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为确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谓竭尽心力,出台的调控手段之多,力度之大,为历年少有。近期其效果已开始显现,预计今后还会逐步表现出来。然而,在经济收缩和调整时期,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局限性,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很多矛盾。
  自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五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其用意之一是刺激消费。事实上,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约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高于投资增幅;今年上半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4157亿元,同比多增167亿多元。与此同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3980亿元,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9.1%,同比回落1个多百分点。显示市场销售平淡,居民消费意愿不强。
  连续5次降息,大约可减少企业利息负担2400亿元,特别是大幅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有助于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可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以及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企业风险意识增强,往往担心找不到好的项目,投资意愿、贷款需求明显不足,整体效益也并未因此改观。相反,亏损额、亏损面还有所增加。
  今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大幅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再贷款利率,敦促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果然,4月份以后,银行贷款速度加快,上半年各金融机构累计增加贷款3773亿元。按说,贷款中相当一部分应转化为企业存款。然而,企业同期存款仅增加43.4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产成品和应收货款占用了大量资金,两者增幅均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不少新增贷款变成了新增库存,潜藏着新的信贷风险。
  当然,运用信贷手段还可以在支持中小企业,支持有效益、有市场的产品,支持外贸扩大出口,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分流增多、国内市场疲软、物价持续走低、出口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希望应更多地放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改变人们的消费预期,还可以转化40%的消费需求,带动市场回暖。
  今年5月国家公布了10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如果能够一一落实,拉动经济回升应该是有把握的。问题是这些项目多属于公共设施建设,大部分不赢利或微利,不能指望企业和社会率先投资,而要依靠政府来启动,由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增强企业、社会和个人投资的信心;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投资。为此,必须采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增加政府投资,可行的办法是利用银行利率下调、筹资成本较低的机遇,扩大国债规模,发行中长期建设债券,以弥补财政财力的不足。
  自1981年以来,我国已累计发行国债9000多亿元,眼下余额为60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因而,通过发行国债来扩大政府投资尚有一定空间。并且,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增加他们持有国债的比重,不仅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而且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协调配合,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定能达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