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妥善解决再就业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5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妥善解决再就业问题
  孟金元(江苏):搞好再就业工程是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工作。常州市近两年来非常重视再就业工作,制定36条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分流安置近5万人。经过实践,我们感到,搞好再就业工程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一个度,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了促进下岗待业人员尽早、尽快实现再就业,建议尽快制订并实施一些优惠政策。一是对于下岗待工人员从事个体经济、合伙经营的,劳动、工商、税务部门要给予政策扶持。二是国有、集体等经济组织安置下岗待工人员占本企业职工人数比例较高的,视安置比例情况可以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用工执法监督,对安置下岗职工的非公有制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保护、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
  曹中厚(山西):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要走向市场,部分职工下岗再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政府要高度重视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太原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已经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制定了再就业实施的一系列办法,加强了对再就业的宏观工作指导。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下岗职工再就业要采取企业安置、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但要以企业安置为主,职工不能完全脱离企业,企业对职工再就业要负责到底,不能随意把职工推向社会。要在企业内部想办法,要尽量多分流少下岗。对于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如工商、税收等。无论如何,要首先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政府要起保证作用。同时,建议有关方面还要宏观控制下岗职工的数量。
  任克礼(河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生活保障工作,是今年各级政府的一项突出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是深化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进一步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建设,逐步形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的机制。三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想办法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控制职工下岗。四是加快国有小企业改制与发展的步伐,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五是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和增加社会就业。建议中央今年召开职工再就业专题会议,研究政策,提出办法。
  杨金镜(山东):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应当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烟台是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试点的城市,到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会人心安。职工怕下岗,主要是怕下岗后生活无着,医疗无着,老无所养。建立起完善的保障体系,就使他们增强了面对企业破产和下岗的承受力,就为他们脱离企业走上社会重新就业壮了胆,安了心。几年来,全市先后有5万余职工下岗,由于其中大多参加了各种保险,都平静渡过了面临的暂时困难,并大都找到了新的职业。
  吴勉坚(湖北):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认为,实施再就业工程,关键是要拓宽思路,广开门路,引导下岗失业职工从“再就业”走向“再创业”。当前,应紧密结合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突出抓好“六个转移”:一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向个体私营经济转移,三是向乡镇企业转移,四是向开发性农业转移,五是向企业内部转移,六是向劳动力市场转移。
  董伟平(浙江):对下岗人员的重新安置,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他们再就业前素质的培训和教育。一些单位不愿意接收下岗职工原因很多,但担心下岗人员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则是共性的问题。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商贸集团,为了拓展经营,急需招聘有一定营销经验、懂管理、懂电脑、懂外语的下岗人员,但很难找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挥全社会的作用。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下岗职工再就业前的素质教育,并纳入人才培训的总体规划;其次是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承担一部分下岗人员的培训任务;其三是动员接受单位因地制宜搞好再就业职工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方兆祥(安徽):下岗职工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社会稳定与否。企业职工下岗,应当注重在企业内部消化吸收,不能把下岗职工完全推向社会。从目前情况看,企业要走出困境,关键在于开拓市场。要积极启动农村市场,企业要通过深购远销,把适合农民需求的工业品销售到农村,把农产品购入到城市,使城乡互补,共同繁荣。
  黄寅逵(四川):建议从三方面做好再就业工作:一是建立一个工作格局,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格局。二是制定配套措施,开展好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广开就业门路。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形成“社会需要就是我的选择”的新就业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