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百世情缘 ——冲绳三札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5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百世情缘
  ——冲绳三札之三
  周瑞金
  隋唐之前,琉球和我国的舟楫就已劈开东海的青烟蓝水,互通往来。宋以后,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1372年遣使册封琉球第九代国王中山王察度后,两国的贸易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明人多有赴琉球交易及传授建筑、医学、农艺、艺术等活动。有的就长期居住下来,和当地的百姓融为一体。年深月久,他们的后裔就逐渐归化琉球。琉球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比如说大政治家大学者蔡温,就是我国福建移民的后代。1866年清王朝向琉球王国派遣了最后一任册封使、翰林院检讨赵新,据说是赵朴初老先生的世祖。
  漫步在首里城的琉球王宫,作为中国人,一眼就可看出,这是典型的华夏古典建筑与琉球文化的结晶。鉴于二战的无情炮火,当年的原始建筑已不复存在,眼前兀现的是重修的复制品。仔细打量,且不说那龙吻鸱尾碧瓦朱柱飞檐斗拱,光就守礼门匾额上赫然书写的四个汉字“守礼之邦”,便尽可看出中华文化在该地的辐射穿透,浸润濡染。
  冲绳百姓嗜食猪爪,这种情形,在日本各地是绝无仅有的。常见的菜肴还有苦瓜、丝瓜、豆腐、豆芽、腐乳、排骨、海带等。总而言之,和我国福建一带的饮食习惯十分相近。因此,每当坐在餐桌前,便会涌起一种甜津津的乡情。
  司机兼导游金城永佶先生,是朝日新闻社冲绳支局特意为我们聘请的。金城先生今年已65岁了。50多年前,也就是在那次冲绳保卫战中,父母双双殉难,只有他和姐姐幸存。活是活下来了,小小年纪,却成了美军的俘虏。先是被关在集中营干苦活,而后又被拉去修建军事基地。可以说,他是美军占领年代的见证。金城先生熟悉冲绳的过去和现在,热切关注着它的将来。他接待了许多来自中国的游客,旅途中曾充满感情地拿出名片簿向我们一一作介绍。他说自己非常向往中国。大概因为经常接待新闻、文化界人士,对我们的采访需求了如指掌。因此,安排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正是由于金城先生的精心安排,我们才得以采访冲绳知名的反战地主知花昌一。战后,冲绳被美军占领,国土被大块大块的海陆空基地瓜分,广大农民在一夜间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这就产生了无数反战地主。知花先生生于1948年,爷爷、伯伯、舅舅都在冲绳之战中死去。他家的土地也被美军楚边通讯基地强占。长大后,迫于生存也出于觉悟,他奋勇参加了反对美军占领、反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并为此坐过大牢。但他至今不悔,依然站在反战运动的前列。
  车到今归仁村岚山展望台,金城先生请我们到他的老朋友金城仁女士的菠萝园做客。热情的女主人端出刚收割下来的新鲜菠萝和当地各种美味可口的甜点招待我们,还能同我们讲几句简单的汉语。说到金城仁女士,和中国又有一段曲折。她六七岁时,曾跟随在农业垦团作工的父亲,到过我国东北黑龙江,并在那儿上学。二战后,父亲被苏联红军俘虏,去了西伯利亚。幼小的弟弟则被留在了当地,只有她一人回日本。弟弟尔后在好心的中国养父母的照顾下,结了婚,生了五个子女,生活得很幸福。80年代初,弟弟作为战后残留孤儿,在中日两国的协助下,带着子女回到了冲绳。如今,弟弟的中国养父母已先后去世,但他仍念念不忘老人家的宏恩,打算1998年清明节举家回黑龙江扫墓。金城仁女士则表示届时将同行,重返那片哺育过她的泽土。
  两天的冲绳之行,尽管行色匆匆,所见所闻却是极其丰富、生动。在这篇札记末尾,我特别要提到的,还有冲绳岛南端的姬百合塔。二战期间,冲绳女子学校的师生应征充当军中看护。后来被美军包围,在军国主义的训示下,一百多人集体自尽。在这里,冰冷的慰灵塔下,埋葬着日本妇女悲惨的幽魂,埋葬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恶。我走近灵塔,心灵不禁骤然一震。作为同样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中国人民的一员,我的心痛苦而又悲愤。中日两国无数屈死的魂灵,仿佛都在日光下呼号、呻吟。谛听既久,我在灵前默默地献上一束鲜花,借以凭吊死难于此的无辜日本妇女,并祝愿冲绳人民像他们今日的新县歌宣誓的那样:“超越历史的考验,伫立于荣光的早晨,我们发誓,将保持冲绳永远的和平。”
  题图:首里城的王宫所在地。周瑞金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