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伏尔加河传来的歌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15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伏尔加河传来的歌声
  高莽
  在远离北京的俄罗斯中部,在萨马拉河流入伏尔加河的汇流处,有一座400多年的古城萨马拉。它在苏联时期,曾一度改名为古比雪夫市。苏联人民卫国战争年代,那座城市曾是重要的后方基地。那是一座工业城市,也是一座文化城市。
  在那座城市里有一位中年人,他叫阿纳托里·卡涅夫,是第六十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老师。我在杂志上见过他的照片,棕色的头发,灰色的眼睛,矫健的身材。他站在一个平台前,台上摆着邓小平的肖像和一些展品。他前面是一张桌子,桌子上陈列着俄文版《中国》杂志,几种中国画册,一些中国照片,还有一副中国对联。
  我听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申变莲女士讲述过卡涅夫热爱中国的事迹。她说,卡涅夫由于长期收听我国对外广播而爱上了中国。1996年,我国建国47周年时,卡涅夫在他们学校里建立了“中国之友俱乐部”,成员30余人,他担任俱乐部的主任。从名称即可看出,那是以中国为友的俱乐部。卡涅夫组织自己的学生们剪报,办墙报,举行展览,开座谈会,宣传中国。凡是能在当地搜集到的有关中国的东西,他都作为实物加以利用。他不仅向学生们传授祖国语文知识,而且还向他们灌输对中国的爱。卡涅夫老师是业余诗人,他把自己对中国的感情注入自己的诗中。
  去年10月底,在萨马拉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有美国、土耳其、埃及等400多位学者参加。卡涅夫在会上作了发言,题目是《通向中国之路》,受到了好评。
  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卡涅夫前前后后写了好几首诗,表达了对我国的钦佩和对邓小平理论的赞扬。
  最近,我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全球听众中举办了一次“澳门知识竞赛”。申变莲告诉我,卡涅夫的答卷像是一本新出版的杂志。卷面干干净净,字体工工整整,扉页上用俄文写着中国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第一页是中国图,第二页是广东地图,并且用红色铅笔把澳门标示出来。电台提了12个问题,卡涅夫都答对了。每个答案还引用了一段邓小平的“语录”。答卷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改革开放及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思想。
  就这样,卡涅夫老师在我的心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形象。我常想,这位从没有来过中国的俄罗斯人是怎样讲述中国的成就、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哲学、中国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书法、中国的烹调文化的呢?我从他的诗中找到了答案。
  卡涅夫怀着最真挚的爱观察与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并在现实的成就中看到了中国悠久文化的丰厚积淀与智慧积累。他把自己的心得不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中国之友俱乐部”成了交接中俄友谊接力棒的场所。正像他在一首诗中所描绘的:
  在俱乐部里活动一个小时,
  思想飞向那中华大地,
  遥远的东方变得亲近了,
  中国展现了瑰丽的神秘。
  (《关于“中国之友俱乐部”之歌》,1997.10.)
  中俄之交正是建筑在这种普通人民的感情之上的。由于两国都有千千万万这类热心于友好事业的志士,我们的睦邻关系才能不断巩固与发展。
  我在长城脚下听到了从伏尔加河传来的友谊歌声。
  附卡涅夫诗一首:
  梦想
  我收到北京寄来的邮包。
  心房像是吹进一股春风。
  寄来的是一块织锦,画上
  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我见到了孔雀石色的山峦,
  山中处处留有历史的行程,
  我感受到中国的辽阔,
  还有水晶般透明的长空。
  欣喜让我引吭高歌,
  我把自己融化在诗中……
  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
  以神州大地自称。
  当年异族前来侵犯,
  石头帮助中国人立过功。
  世世代代的子孙建筑了
  中国的万里长城。
  对着这片山峦我百看不厌
  种种梦想在脑海中升腾。
  我想拥抱
  那辽阔的中国大地
  还有那水晶般晶莹的长空。
  (1997.8.2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