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农业发展靠科技——访苏丹贾基拉农业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1
第3版(综合)
专栏:出访归来

  农业发展靠科技
  ——访苏丹贾基拉农业工程
  本报记者 安国章
  抵达苏丹的第三天清晨6时,我们乘汽车离开首都喀土穆,沿着宽阔的公路向东南方向奔去。离开喀土穆南郊不远,陪同的苏丹朋友说,汽车已经进入贾基拉工程管理区。记者好奇地向车窗外望去,清澈的青尼罗河在汽车前进的左侧时隐时显,公路两旁大片的黄色庄稼是待割的小麦,被条条水渠分割成一块一块绿地种植的是各种蔬菜……随着汽车的前进,绿色愈加浓烈。中午12时左右抵达贾基拉工程总部所在地。
  在绿树环抱的一座两层小楼里,总经理哈里法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如数家珍般地详细介绍了贾基拉的发展过程。
  贾基拉工程是位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之间、北起喀土穆以南的奥利亚山、南到青尼罗河省边缘的一块狭长的三角形地带,是一个拥有11.3万名农民和8500名工人的大型国营农场。农场始建于1911年,其目的是为了利用青尼罗河水试种棉花,当时全部种植面积仅250费丹(1费丹等于0.42公顷)。1956年独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贾基拉工程迅速扩大,到1958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00万费丹,目前已达210万费丹。为了解决粮食自给问题,苏丹政府利用世界先进农业科研成果,拨专款对水稻、小麦进行试验性改良种植。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不仅试种成功,而且大面积种植和推广也获得可喜收获,目前小麦已成为苏丹的主要农作物。贾基拉工程成为苏丹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基地,那里种植的农作物有棉花、花生、小麦、玉米、高粱、蔬菜、水果等。
  我们在工程总部公关经理艾哈默德陪同下乘车到农田参观,公关经理指着地里的庄稼说,那是花生地,花生已成熟,被拔起的花生棵堆放在地里,待晒干后由机器脱粒装袋运往仓库。汽车在地边停下,只见花生结得既多粒又圆。艾哈默德说,目前花生的种植面积达23万多费丹,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0%。
  驶过一条约两米宽的灌溉区后汽车进入小麦种植区,小麦已基本成熟,放眼看去不见尽头。艾哈默德站在齐腰高的小麦地里自豪地说,小麦是贾基拉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近40万费丹,产量占苏丹总产量的60%。从播种到收割整个过程全部由机械作业完成,灭虫、施肥等由农用飞机进行,笨拙的人力种植方法在这里已成历史。他信手把几棵麦穗在手里揉搓后将麦粒递给记者看,麦粒确实丰满,堪称上等小麦。
  棉花是贾基拉的拳头农作物,几经试验改良,单位面积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目前棉花年产量已占苏丹总产量的80%。贾基拉的棉花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我们参观时,正值摘棉季节,硕大的棉桃绽开,雪白雪白,大地犹如铺上了厚厚的一层棉绒,极为迷人。
  科学种植一直是贾基拉历届负责官员极为关注的大问题。哈里法指着一张图表解释说,经过长期研究试验,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符合苏丹国情的种植方法——“5轮作制”,所有土地划块后,每块分成5份,按照棉花、小麦、豆类和蔬菜、玉米、休耕地的次序逐年轮流种植,即今年种棉花的地明年改种小麦,明年的小麦地后年改种豆类和蔬菜。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是管理局极为关注的另一个大问题。总经理说,这主要体现在利润分配上。土地是国家的,国家将土地租给农民,管理局负责平整土地,并提供水、种子等,农民负责生产。每年收割后,扣除生产成本,纯利润农民分大头,得49%,政府得36%,管理局得10%,社会服务机构和地方有关部门分别为3%和2%。
  公关经理在带我们参观了奶牛场、轧花厂和铁路后说,现在贾基拉工程正在向农工型企业发展,已建成轧花厂13个,铁路全长1300公里,家禽饲养场、奶牛场以及农产品加工场已经和正在建立,一个新型的贾基拉不久将在苏丹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