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兼容并包”思想辨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1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多年来学界评价不一,甚至有些误解。在他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发表此文,以示怀念。
  “兼容并包”思想辨析
  □蔡建国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色,也容易遭到某些误解。他在提出和实践这一思想时,对所要包容的思想和内容是有所选择的,决非对新旧文化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在旧思想占据社会各个领域的时候,他要兼容的是新思想,保护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传播。因此,在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刚刚传入我国,受到封建反动势力围攻的时候,客观地说,是“兼容并包”的思想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学说扫清了部分障碍,支持和保护了这些新思想在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传播,它启迪和催化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兼容并包”一语,原是广采博收之意。蔡元培对“兼容并包”作了新解:在学术研究中主张要“兼容并包”,反对专制和绝对片面性;在东西文化的冲突中主张兼容中西,反对全盘西化和全盘国粹,提倡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的部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使之融合起来。当他在提倡和保护新思想新文化而受到封建旧势力的激烈攻击时,他回击道,我“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考察蔡元培思想的形成过程,“西洋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背景和因素。
  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拯救中国,提出了各种有益的方案,寻找着救国的良策和道路。在这一日益高涨的潮流中,蔡元培在考察了晚清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严峻状况,研究了西方世界强盛的原因之后,提出的教育救国和教育兴国的思想,便是其中根据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振兴中华的方策之一。而要振兴教育,首要的是改革不合时代潮流的封建旧教育,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给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思想以一席之地。他深感中国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旧学的弊端,因此,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根底的蔡元培,毅然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抛弃功名利禄,远赴欧洲留学,攻读西方学问。他以一个穷学生的身分,自费留学德国就达5年,在此期间,他深入学习了西方哲学、文明史和社会进化论方面的新知识,关心着欧洲文明由古代向近代过渡进而发展到现代的过程,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考察西方文明的内涵和基本问题,即西方文明的精神。他一方面从西方文化的本源入手,把握其文化底蕴;一方面又从中探寻救国的新知,以实现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他希望通过对欧洲文明开化过程的理解,以回答当时中国出现的急切问题。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通过比较文化的研究,逐步发展了兼融中西的观念。他认为,对于中西文化要善于兼收并蓄,相为补充。他一身兼东西文化之长,成为“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他被誉为“凝结中国固有文化精英、采撷西洋文化的优美,融合哲学、美学、科学于一生,使先生的事业,不特继往,而且开来”。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在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蔡元培是在“五四”运动发生前的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他到任前,这一中国最高学府缺乏学术研究空气,封建腐朽思想泛滥。蔡元培到任后,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整顿腐败校风,改革师生的陈旧观念,肃清封建积习,活跃学术空气,使北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首先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入手,延聘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具有先进思想的学者为教员,这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成为蔡元培整顿和改造北大的重要力量。他在聘用教员方面绝不论资排辈,坚持的标准只有一条,即学问和事业性,因此二十多岁的可以当教授,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可以执教于大学。在蔡元培发展和繁荣学术精神的原则下,他也容纳如辜鸿铭、刘师培等在政治或文化上持保守态度但确有学问的人任教员,对于那些没有学问的官僚政客甚至是有来头的外国人就不在他包容的范围之内,可见他的“兼容并包”是有原则的。北大通过改革后,面貌焕然一新,民主和科学的先进思想得到了光大。当被封建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的新思潮在北京大学出现的时候,蔡元培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他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自由精神和兼容各种思想的反映。正是他的“兼容并包”思想,使马克思主义能在北洋政府严密控制的北京大学作为一种学说,在学术上置于学派的地位进行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