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请关注学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1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治学漫笔

  请关注学风
  □凤麟
  报载:国内文坛、学界的一批专家学者,年前聚会沪上,共同评析语言学界在学风问题上呈现的“三多现象”。据悉,有的学人热衷于追求所谓“三多”:一是挂名“主编”的辞书多,多到几近“著作等身”的境界;二是此类编著内容抄自别人的多,多到被人告到了法庭;三是书中谬误多,有些差错令人瞠目结舌。云其为“现象”,因这类行径已非某一个人之专利,在眼下的理论学术界有其一定的典型性。“三多现象”的出现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理论学术界的不良学风必须引起重视。
  综观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的推动下,我国的理论学术研究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新人辈出,硕果累累,许多老专家重新焕发了青春,众多中年学者挑起了大梁,成绩卓著的青年学者更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但也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理论学术研究现状,同时代的需求尚有一段不可忽视的差距,尤其反映在学风问题上,还存在不少负面现象。
  理论学术研究明明是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营生,既要甘于清苦,又需耐得寂寞。可是,在学术园地中却产生了一股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有的学人为了早出“成果”,不愿作呕心沥血的耕耘,或者仓促拼凑出一些所谓“论著”,急于“问世”,或者胡编乱造,甚或不惜将他人学术成果“改头换面”变成自家论著,或者公然造假,伪造历史文献,盗名欺世,制造“轰动效应”(如所谓《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云云),这类“论著”一旦问世后,还急不可待地组织他人去吹、去炒;有的学人在处理学术研究和经济效益的两者关系上产生错位,为了尽快出“效益”,将目光紧紧盯在市场需求上,或者专注炮制“赚大钱”的“热销书”,为此不惜迎合某些社会成员的脾胃,热衷于制造那些格调低下的精神产品,坑害读者,或者为某些“赚了大钱者”去写书作文,甘当大款们的枪手;也有的学人对域外新知不愿作踏实细致的学习和研究,而是生吞活剥,满口“新名词爆炸”,不着边际地胡乱搬弄新名词和新概念,标新立异,借以吓人。在学风问题上呈现出如此等等的负面现象,虽然在我国繁花似锦的理论学术园地上,只是些不甚健康的枝蔓,但它却明明白白地反映出一个现况:在学风问题上尚有亟待正视或端正之处,倘若任其滋长蔓延,将会有损于理论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更有损于党和人民对理论学术工作者的殷切企盼。
  这类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意味着什么?记得语言学界的专家在剖析“三多现象”的社会根源时指出,这类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应该承认,这一剖析是切中要害的。理论学术工作者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考验。“三多现象”的出现,深刻说明某些学人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和功利的驱使,成为理论学术领域中的“实惠主义者”。为了“实惠”,可以丢弃本业,去搞那些哗众取宠的泡沫式的“学术成果”,以博取一些“虚名”;为了“实惠”,可以抛却学术良知,不择手段地炮制那些违反科学的甚至格调低下的精神产品,以牟取一些实利。由实惠主义而引发的浮躁作风,说到底,乃是社会上不择手段追求私欲的歪风在理论学术界的折射,因为理论学术工作者毕竟不是生活在彼岸世界的桃花源中人。
  那么,理论学术工作者如何端正学风问题上的偏颇呢?个中关键在于加强广大理论学术工作者的自身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真正确立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在治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学风问题,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或治学态度,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也是保证理论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不会忘记,一大批老一辈理论学术工作者,正是坚持了正确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踏踏实实地从事学术研究,从而写出了一批闪烁时代特色的科学论著,不仅为中国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倘若要追询老一辈学者在学风问题上有何体会,那么,克服浮躁心理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条。诚如范文澜同志勉励青年学子时所说:“我们必须抛弃一切虚骄习气,老老实实坐下来”;“躁的来源是冒进,是急于求成,不肯下苦工夫,不肯下慢工夫,想一鸣惊人,名利双收。做学问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下苦功,慢慢地来。”这位学术前辈的金玉良言,应该成为当代学人用以自省的座右铭。
  对理论学术界来说,学风问题更是个治学态度问题。诚如胡绳同志在庆祝中国社科院建院20周年大会上所说:“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树立良好的学风。我们需要的是知识渊博、严谨务实、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严谨而不保守,坚持原则而不故步自封,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才是极需提倡的科学态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