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歌赞唐胜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4
第12版(副刊)
专栏:

  歌赞唐胜利
  何满子
  报载,四川女青年唐胜利因拒当“三陪”小姐,为捍卫人格尊严,奋身跳楼重伤。其事迹令人肃然动容。
  旧时代有不少贞烈女子矢志不屈,不惜身殉,那大抵是封建礼教禁锢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教条的驱使,其价值可以另论。而这位可敬的唐胜利宁为玉碎的抗争却不仅是她个人贞节的维护,人的价值的坚固执著,更是对社会某些层面风俗颓败的抗议。当今花花世界中,不但为衣食降身屈志者比比,因孤弱无援被胁沉沦者比比,贪图逸乐自甘以色相求售者也不乏其人。社会在转轨之中,某些阴暗角落有乌烟瘴气的买卖是可以理解的;不幸的是,这些颓败现象还相当严重地毒化社会风习和社会道德意识,侵蚀和扭曲文明社会应取的价值观。加以钞票拜物教盛行,历来被人们所讥薄的“笑贫不笑娼”的恶劣的价值取向确实在某些阶层中有其影响。更加上大众文化中的庸俗情调的弥漫,推波助澜而使风俗更形浇薄,物欲的诱惑也使许多人迷糊了正常的价值判断。当此时会,唐胜利以一个谋生而闯入市场的弱女子,勇决地冒生命的危险捍卫人格,逆颓风而张扬正气,其形象就显得格外高大。
  唐胜利的事迹不禁使我想起“文革”时的烈士张志新———当然张志新更可歌可泣,更合于悲剧美学中的崇高品格;而且两者所经受的考验也大不相同。然而,她们作为被迫害和被凌辱者的命运一致;在关键时刻坚贞不屈的精神一致;他人昏昏而己昭昭的义无反顾的志节一致。张志新由于处在严酷凛冽的特殊时代,遭受的折磨更惨,更孤立无援,更悲壮,更令人震撼,因而具有更巨大的道德魅力。唐胜利从保卫自己的和女性族群的人格尊严出发,所承当的道德负担自然不及张志新承担全民族正气之沉重;但在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普遍滑落的大背景下,她的抗争确也爆出了耀眼的人格光辉。
  在现实的邪恶势力面前,唐胜利是个弱者;但她是道德上的强者。人的精神,人格的魅力正是在现实中强弱不敌而在道德上不畏强暴敢于抗争而焕发出来的。鲁迅所称颂的“民族的脊梁”不仅指建大业有名望的仁人志士,也包括那些默默无闻地维护着社会正气的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骨头的软硬,人格的升沉就显示出来了。现实和社会风尚诚然能够改造人,可能会驱使人媚俗阿世,乃至丧德败行;但不能将一切都诿责于环境,推卸给历史。马克思不是说“人是被动环境中主动的因子”吗?不然,在不少女性沉溺于物欲甘当“三陪”女郎而不以为耻之时,何以会有唐胜利的壮烈抗争呢?
  这,难道不值得深思,难道能不让有心人感慨系之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