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经历一百多年文物外流灾难史的中国,近年来出现了文物回流的景象,有识之士呼吁——开拓培育文物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1
第7版(文化)
专栏:记者快递

  经历一百多年文物外流灾难史的中国,近年来出现了文物回流的景象,有识之士呼吁——
  开拓培育文物市场
  本报记者 卢新宁 任建民
  文物市场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新事物。记者日前采访了从事文物工作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张德勤,他讲道,近年来,随着文物市场的发育和文物收藏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文物回流的现象。这表明100多年来中国文物外流的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他呼吁就此抓住机遇,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文物市场。
  倒退十年,即使是文物市场这个名词也是人们无法想象的。那时候有许多禁忌:打火漆印的文物国人不能问津,只能销给外宾;一件国家级文物300、500元,甚至几十元就能从藏家手里收归国有。在一个光明正大的市场上从事合法的文物买卖交易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一样不可思议;而私下里暗度陈仓倒卖文物的不法分子屡禁不绝。
  9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开始了大胆的改革:首先是转变指导思想。不再只把眼光盯着外国人,而是着眼于国内市场,在外销依旧的情况下,内销放宽,满足国内收藏文物的需要。二是允许文物拍卖试点。内销的三级文物可以开拍,二级、一级文物可以定向拍卖。
  短短五年时间,解放思想的尝试收效显著:买家出乎预料的多,购买力出乎预料的旺盛。嘉德拍卖行开张伊始,齐白石的画就以130万元、140万元的国外从未有过的高价刷新了历史纪录。文物拍卖所坚持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使卖主们敢于将珍藏多年秘不示人的稀世之宝送到拍卖行。清朝石涛的画,孙中山、鲁迅的手稿等一大批过去文物商店根本看不到的珍品终于见示于世人,并在拍卖中被定向拍卖,从私人手中转向故宫等国有企业单位或博物馆。一批以前想也没想到的“一级品中的一级品”,通过文物市场回到了国家的手里。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收藏金石字画、善本宝器向有传统。千百年来,这样的喜好不仅是无数文人雅士操持生命的典仪,而且成为悠远历史的一种信物,在代代相传中参与古老文化的衍续。文物收藏曾经有过的历史断档,伴随着文物市场兴盛,越过了一个空白,与过去衔接起来,并且显现出从未有过的大气。国内收藏热潮的兴起,带动了价位的上升。按市场规律,文物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往价位高的地方流动。目前,已经出现了文物从国外及台湾、香港向内地回流的趋势。那些珍贵的古代字画、精美的当代艺术品在经历了漂泊的沧桑后开始踏上回家的路途。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我们这个文物大国一直是文物外流,现在却开始了回流,这说明中华民族确实到了兴旺发达的时期。
  张德勤强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文物市场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问题。对文物市场应该加强管理,扩大开放。在按照拍卖法加强管理,严把审批资格关,促进拍卖行为的规范化的同时,积极培育扶持引导市场。不能用防堵的消极态度,堵的结果是前门堵上,后门撑破,黑市泛滥,走私盛行。我们应当建立合法壮大的市场,吸引海外文物的回流,使这些无价之宝通过正常渠道源源不断地回到中国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