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讽刺是喜剧艺术的特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0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相声研究专家薛宝琨在分析相声的处境时强调:
  讽刺是喜剧艺术的特长
  薛宝琨说,相声的生命是讽刺,讽刺是喜剧艺术的特长,也是传统相声的精华,这早在六十年代对相声的艺术功能进行深入讨论时就得出的一致结论。近些年,相声不关心、不提出、不回答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采取绕道而走的态度。其中相声作家的潜台词恐怕是不惹麻烦,如此一来,相声的讽刺功能便削弱了,热情冷淡了,艺术手腕退化、停滞了,说得严重点,一些相声有点类似解放前“玩意儿”的状态,逗人一乐而已。
  他认为,不敢讽刺、不擅于讽刺缘于对相声讽刺的误解。相声在不到100年的发展历程中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传统,其中“婉而多讽、戏而不谑”,温和包容,摒弃粗浅直露,几乎是经典之作共有的特点,讽刺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来实现的。婉是委婉、曲折和含蓄,“讽”是在善意规劝和注重效果的前提下进行。这是中国文化中“软幽默”的核心,讽刺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段子《关公战秦琼》和《改行》,都是把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寓于轻松诙谐的喜剧形式中。传统相声中的“软幽默”也把善意的嘲讽对准市民的各种心态,用意象和情绪来表达对一些小市民自身愚昧、变态的挖苦,同时劳动者也在自嘲中实现对苦难的积极超越。
  多借鉴优秀传统相声中的手法“化急切为蕴藉,化物态为心态”,这是从事相声创作、研究四十年的薛宝琨为当代相声开出的药方。
  记者还同一些大专院校学生、机关干部交谈,得出的印象是,大家普遍表示喜欢相声,但是对现在的相声很失望。
  记者在采访一些专家和观众时还了解到,传统相声有文说、武说。“文说”以马三立为代表,可谓炉火纯青,发展到极致。马老先生的单口相声,不紧不慢,一一道来,铺陈于兴味正浓之处,一个包袱叫响,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马老先生一脸严肃,满堂笑倒,忍俊不禁,咀嚼再三,越想越可乐,回味无穷,那包袱抖得漂亮。如今的一些相声,简直就是滑稽对口词,把文说武说的讲究抛到九霄云外,贫嘴、谩骂、低级无聊地相互攻讦,演员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跟着“沾光”,热闹过后,让人徒生反感,兴味索然。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但最终应以说为主,因为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同话异境,是等于非,谐音曲解,先伏后揭,机言巧语,自相矛盾,模声拟态,语音语序的排列,语言的机智等等,从包袱、笑料的制作手法中,可以体味到口头文学与喜剧艺术结合后产生的独特魅力,这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包括小品所无法替代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