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冻结”,冻住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5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冻结”,冻住了什么
  本报记者 夏珺
  关注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人们,不会忘记1997年4月15日这个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管理的治本之策,其中最具震撼力的断然措施是“冻结”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
  “冻结”至今已有10个月时间,该“冻”的“冻”住了没有?“冻结”的效果如何,对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影响?
  “冻结”,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冻结”是一剂猛药,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医治乱占滥用耕地顽症而不得不使用的一剂猛药。既是猛药,必然会发生暂时的痛苦。“冻结”一开始在一些地方遇到的阻力是相当大的,一些地方采取了突击批地的“对策”。某市曾在3天之内突击批地上万亩,某地的一位用地科长透露,他们听到风声之后几天内便把一年要占的耕地全批出去了。
  但就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地方理解了中央用此猛药的良苦用心,服从“冻结”的治本之策。国家土地管理局最新的一组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97年,全国共批准各类建设用地234.3万亩,比上年减少47.55万亩,其中批准占用耕地比上年减少44.7万亩,降幅为31%。而批准利用原建设用地37.95万亩,比上年增加34.35万亩,增加9.5倍。这“一减一增”生动地说明了“冻结”的效果,“冻结”带来了用地方式的转变,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集约用地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开端。由于“冻结”,关住了土地供应总量的闸门,一个“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新局面开始形成。
  “冻结”,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1997年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入(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累计完成122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增长18.6%,仍处于应加以控制的范围。
  再看外商投资情况。1997年前9个月,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067个,协议外资34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31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冻结”并未影响经济的发展,也未影响外商投资。有资料表明,去年前11个月全国住宅投资仍高达1174.4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省市为913.8亿元,这对于已是“积食不化”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
  一些人一说发展经济就想到新占耕地,这是典型的粗放用地观。为什么不能眼睛向内,盘活存量土地呢?事实上,前几年由于释放非农用地过量,许多地方尚有不少土地在“晒太阳”。据了解南方某经济发达省份闲置土地达67万亩,某市已批的土地就够用10年的了。“冻结”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你转变旧的粗放的用地、管地观念,走向内涵、集约用地。
  在一些地方因“冻结”而发牢骚时,江苏省昆山市却为之欢呼:“这正合我们的心思。”请看这样一组数字:昆山市盘活存量土地的收益1995年为2000万元;1996年4000万元;1997年高达3.5亿元!“冻结”非但没使土地收益减少,也没有影响招商引资上项目,反而促进了昆山经济的健康发展,仅在去年10月的一次贸洽会上,昆山市招商引资协议金额就高达3.6亿美元。
  地处成都平原的四川省郫县过去曾搞了10个“开发区”,为招商引资,上下内外层层发动设重奖给优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后来郫县下决心砍掉9个“开发区”,集中精力搞1个,还就投资金额、项目的科技含量、污染度、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等做了许多苛刻的限制,结果不但没有吓跑投资者,反而以一顶十,实现的经济效益大于原来10个“开发区”的效益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粗放与集约,效果如此泾渭分明。
  “解冻”有期,但粗放利用土地的方式不能“解冻”
  “冻结”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年,“解冻”的日期正在迫近。但是,即使“解冻”了,也决不意味着粗放利用土地的方式可以死灰复燃。
  “冻结”,为清除旧的用地、管地机制、观念,催生新的机制、新的观念辟出了一个独特的时空,已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陕西省提出要把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延续到本世纪末;河北省邢台市自我“冻结”,提出10年建设不出城;广东省深圳、珠海、中山等市作出了继续停止审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年的决定……这些令人欣慰的消息说明,内涵、集约利用土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手握实权的领导者的自觉行动。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改变,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既定目标,应当说这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冻结”,这个“冻结”永远都不应该解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