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抓投入 兴科教——湖南“科教兴湘”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抓投入 兴科教
  ——湖南“科教兴湘”采访记
  本报记者 杨振武 吴兴华
  “科教兴湘,先兴科教”,是湖南的一个响亮口号。
  然而,记者最近在三湘四水采访,听到的不仅仅是口号,更有全省上下“先兴科教”的急迫脚步声。记者发现,这个“先”字,也不仅仅是挂在口头上,写在文件中,而是真正落实在“投入”上。
  湖南有重教崇文的传统。“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镌刻在长沙岳麓书院门口的八个大字,是历史的诉说,也是现实的写照。湖南目前有在湘院士1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1488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7万人。深厚的教育基础和雄厚的科技力量,构成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后天的效益。”长沙市领导的这一观点颇具代表性。近几年,湖南省各级领导确实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他们的共识是:“教育要优先发展,关键是要投入优先。”据了解,湖南省预算内教育拨款已经连续3年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这对财力尚不宽裕的一个农业省来说,确实很不容易。
  地处湘北的临湘市是个县级市,这些年一直受着“吃饭财政”的困扰,每年的“人头费”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90%。但是,不管多困难,这里的教育资金都是必保的。年初预算时,他们尽量把教育一块的“蛋糕”切大;在资金调度时,优先拨付教育经费;年底追加时,对教育予以重点照顾,切实做到了教育投入优先。在经济发展较快的长沙市,市里专门为筹措教育经费开了12条政策的口子,多渠道加大投入,近10年全市的教育经费增加了5倍,超过“翻两番”的速度。
  湖南农村孩子辍学的很少。人们说“湖南人能吃辣椒爱读书”,此话不假。穿行在湖南农村,到处都可看到这样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第一”。尽管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但在学校建设上都舍得投资,力争做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1995年以来,全省已经有52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
  教育为科技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巨大助推力。湖南每年都有千余项科技成果问世,涌现了像银河Ⅰ型、Ⅱ型、Ⅲ型巨型计算机、两系法杂交稻、磁悬浮列车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到去年底,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达2.9万件,授专利权1.9万件,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初步测算,1997年科技进步对湖南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1%。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科技的旺盛活力同样需要投入优先的保证。1997年,湖南省财政为科技事业挤出资金1.3亿元,用于重大科研、中间试验、新产品开发等,确保了投入的优先。目前,湖南拥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了2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中试基地。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一项,就增产粮食2800亿公斤。
  “科教兴湘,基础在县。”基于这一认识,湖南省近年来下力量抓了“科技工作先进县”的创建。在科技工作先进县的考核标准中,有4条“一票否决”,其中就包括“投入到位”一票。如,要求“科技三项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科目,数额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县办企业和骨干乡镇企业技术开发基金占销售收入的1%以上,等等,都是硬指标。如今,全省已有36个县、市、区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长沙、株洲、岳阳三市跻身于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行列。
  科教兴国,关键是真抓实干。湖南在实施“科教兴湘”战略中先兴科教,抓住了根本。在“先兴科教”中,他们又紧紧“牵”住投入的“牛鼻子”,更是抓到了点子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