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造林大户的烦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记者来信

  造林大户的烦恼
  本报记者 赵永新
  记者近日到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采访,见到了面带愁容的造林大户董庆和、王国良。他们如今一身债务,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
  董庆和和王国良先后于80年代初变卖家产,上山造林,把各自承包的2000多亩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可是,眼下他们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三个难题:
  一是无力还债,“守着银行挨饿”。董庆和当年造林时,除了投入自己的积蓄和变卖家产所得外,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如今,本息相加,他还背着7.5万元的债务。根据承包合同规定,除了可以抚育间伐外,只有到2009年才能大片砍伐树林。他想用树林抵债,银行又不允许。还有5万元债务难以偿还的王国良自嘲地说:“我这‘绿色银行’里只有‘死’存款,远水解不了近渴。”
  二是交通不便,运输难,通讯难,防火难。董庆和承包的荒山离最近的村3.5公里远,离公路有10公里。去年他抚育间伐了7000株落叶松,雇拖拉机拉了8天,付运费3000元,将近占卖树所得的1/3。王国良承包的荒山距离自己的村子8公里,在山上装电话付不起费用,买手机又打不通。尽管他花了万元盖了望火楼,也还是忧心忡忡:“即便我发现了火情也没用!我们一家人扑火,能扑多少?”
  三是管护难。常言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目前,他们种的落叶松都已长成可以利用的檩材,由于林子大,人手少,护林成了令人头痛的事。王国良每年都把在荒山放牧的羊倌、牛倌们叫到家里吃一顿,请他们帮忙关照。据介绍,有些造林大户由于“方法不当”,树林被偷伐破坏的事时有发生。
  造林大户敢为人先,艰苦创业,使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同时带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功不可没。目前他们遇到了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希望当地政府和林业、银行部门予以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否则不但会挫伤他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影响生态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