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公开还要公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6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公开还要公正
  □杨开保
  农村建立“财务公开墙”或者“公开牌”以后,财务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大为增强,收效十分显著,农民也十分欢迎。但是,少数地方某些掌握财权或实权的基层干部,假公济私,自买消费品到集体报销,或用电、用水不出钱或少出钱等现象的出现,使刚刚公开化的农村财务管理,又产生了不少漏洞和弊端,农民朋友对此不满。
  财务公开的目的,是规范制度,严格管理,通过村民自治、民主监督,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而公开的前提,是必须公平、公正,让群众信赖无疑。“公开”而不公正,就等于掩盖了不公平和营私舞弊;群众对这种不完善、不规范的所谓“公开”很有意见。这也为农村财务管理早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公开”之后,还要确保公正。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宜城市,有两件事颇有借鉴价值:一是璞河镇制订《农村财务管理60条(暂行)》,由镇纪委牵头,农经站配合,成立有群众代表参加的三级民主理财小组,每月先村组后全镇,集中办公,逐项审计,不让不合法规的条据入账,并给违纪违规的干部以处罚,消除了为财务问题引起的上访现象。二是刘猴镇分自然村安装电表集装箱,由电管站专管电和收费,消除了“关系电”、“人情电”、“权力电”,分村组逐月在“电费公开墙”上公开电费,农民户均一年减少不合理电费负担100多元,使延续多年的“扯皮电”现象迅速消除。
  钱是人花的,账是人记的。“公开”而不公正,舞弊者照常放肆,老百姓依然吃亏,群众当然不满意了。这两个镇成功的共同点,就是管好了掌握财权或实权的村组干部和电工等人,堵住了“公开墙”后面的漏洞,较好地做到了既公开,又公正。
  现在,各地都在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民心工程”。笔者认为,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使之既公开,又公正,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民心工程”。广大农民心平气顺,村安人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