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三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8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点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三题
  □朱庆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据测算,1996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因没有统计,本文作了粗略估算)为3100多亿元,比1978年的106亿元增长了28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倍,1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2%,略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的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3.1%提高到1996年的4.5%。
  随着改革的深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本文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现实中的3个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就是生活安全网覆盖面,它是反映生活于社会保障网络之内,有安全感的人数占社会劳动者的比例数。根据1996年的统计资料估算,我国全社会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2亿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30%左右,城乡覆盖面的差别较大,城镇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85亿人,覆盖面为88.7%(按抽样调查的劳动者计算为80.2%),农村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只有1474万人,覆盖面为3.3%,城乡覆盖面的差距为27∶1。
  目前不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包括4.3亿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者和农村个体、私营劳动者,共占农村劳动者96%以上;城镇未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口主要是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620万人,个体劳动者1700多万人,失业人员553万人,以及尚未参加各种保险的企业职工,共计4500多万人,约占城镇劳动者20%以上。
  城镇享受部分社会保障的人口(指报销部分医疗费、领取困难补助和享受部分福利的人口)约3000万人,其中包括部分合同工、临时工、民工及县以下城镇集体职工等等。合同工人数已包括在职工人数中计入安全网内,但实际上合同工与固定工在福利待遇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部分城镇职工虽参加了社会保险,但由于企业亏损、停产半停产等原因,而停发或欠发医疗费和退休金的也有1000多万人。
  农村享受部分社会保障的人口,根据民政部统计,优抚和救济对象约有1.2亿人,但多属一次性和临时性救济,水平较低,还缺乏生活安全感。此外,民政系统近年来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虽已取得较大进展,已有6000多万人参加,但筹集养老金历年累计不足100亿元,人均只有150元,现计入安全网内的是已领取养老金人数,仅32万人,加上供养的敬老院、五保户共有295万人,仅占0.7%。
  从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尚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今后,在城镇要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提高覆盖率;在农村要加强自助型养老保险和统筹合作医疗,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安全网覆盖率。
  社会保障的总支出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有多少?它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管理没有社会化,分散在各部门,还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所以至今还不能准确计算出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支出。根据掌握的统计资料进行粗略的估算,1996年社会保障总支出约为550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其中正式列入统计的有两笔,一笔是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包括离退休金)2725亿元,二是救济、优抚、社会福利费134亿元,这两笔共计285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2%,如果把遗漏的农村社会保障支出250亿元(估计数)计入,则为310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5%。这是目前社会上公认的部分。但实际上,遗漏的社会福利项目还很多,如职工住房补贴、主副食品的物价补贴、企事业单位实物福利补贴、社会集团购买力中用于个人消费支出等,以上4笔,1996年估计有23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4%。这4笔目前虽没有被社会公认为社会保障支出,但实际上这些福利性补贴减少了职工的支出,而且占的比重较大,应该算作社会福利,后4笔加上已列入的社会保障支出共5469亿元,其中用于城镇职工部分为5100亿元,约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57%。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5年住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福利收入为3304元,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1.6%,其中人均住房补贴高达1960元,占福利收入的59%。
  据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几十个,包括范围比我国广泛得多,除常规的福利外,还包括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社区服务、助学金、再就业培训等。若按西方国家的包括范围计算,则我国社会保障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在10%以上,目前我国8%的比例,已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距发达国家和高福利国家占15%—30%的比例要低得多。
  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别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之间不平衡,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别。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反之则低,并有扩大的趋势。为了全面反映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这里选择了2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归纳为7个子系统,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各地的总分并进行排序,保障水平居前10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吉林、辽宁、山东、广东、黑龙江、新疆;11至20名是河北、山西、青海、宁夏、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安徽、云南;21至30名是陕西、福建、湖北、西藏、河南、江西、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居前10名的有7个位于沿海地区。上海与贵州相比,相差近2倍;若按每一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费比较,上海比贵州高11倍,辽宁比贵州高出近3倍;社会保障覆盖面,沿海地区一般已达40%—70%,以西南地区为最低,除四川为21.7%外,云、贵、藏均不足20%;每一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费差距也很大,上海达3758元,广东、浙江达1900元,而内蒙古、江西不足千元;农村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更大,如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上海已达12.8%,北京、黑龙江、吉林、天津、新疆、湖北都在4%以上,而西部地区却在2%左右。农村养老保险有2/3的地区进展迟缓,基本未开展。社会保障理应对地区差距起调节作用,但实际上由于社会保障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经济发达地区福利水平提高较快,从而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从上面的排序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总的趋势是社会保障快于经济的发展,但也有部分地区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海南、福建、浙江社会保障的综合得分居全国第30、22、15位,而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则居全国第18、11、8位,两者相差10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进入90年代后,各地社会保障发展迟缓,慢于经济的发展,以1996年与1991年相比较,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12.1%,同期社会保障总支出仅增长6.8%,慢了5.3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1991年的5.9%降为4.5%。分地区看,除西藏、青海、贵州比例上升外,其余27个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黑、辽、吉下降最多,分别下降3.9、2.7和2.3个百分点,内蒙古、海南降了2.2和2.0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每一职工和离退休者的保险福利费增长最慢,主要是这些地区国有老企业比重大,停产、半停产企业较多等原因所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