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春风催绿第一枝——记沈阳人才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3
第1版(要闻)
专栏:纪念改革开放20年 难忘第一

  春风催绿第一枝
——记沈阳人才市场
  本报记者 陈鹏
  6月23日,虽说不是沈阳人才市场每周三、六固定的人才招聘会,但在一楼交流大厅内依然人来人往,因为这里现已成为1.5万多人的“娘家”,他们的档案存放、出国政审、职称评定甚至婚姻证明都在这里完成。
  下午2时,25岁的意大利姑娘莫尼卡在男友法提的陪同下,穿过人群,来到咨询台前,询问市场综合部部长:“我可以在这里登记找工作吗?”
  30分钟后,审验完所有的手续、办好登记,莫尼卡愉快地离开了。望着她一蹦一跳的样子,部长高兴地对记者说:“真巧,昨天还有公司来这里招意大利语翻译呢!这下都成全了。”
  在门口,记者遇到了正赶到人才市场洽谈档案存放事宜的沈阳远大铝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光。他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把公司所有员工的档案都存放到人才市场,这样不但能真正实现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又能使档案管理省钱、省事、科学、规范。这位年轻的副总经理说:“人才市场真帮了我们的大忙。”
  走出交流大厅,下了台阶便是沈阳市熙熙攘攘的正阳路。“中国沈阳人才市场”的牌子令人注目。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人才市场。市场管委会主任孟庆伟向记者说起这个市场的成长历程:
  人才流动,在今天看来是件很普通的事,但在18年以前,人们绝不这么看。多年来形成的个人“从一而终”和单位“人才固定所有制”的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80年代初,正是全国经济调整后的高速发展期,而此时的人才配置、人才结构和人才流动的不合理性,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作为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面临着全国同样的或者是更为严重的情况。
  1983年1月,一家人才流动的服务机构——沈阳市人才公司应运而生,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后,于3月25日正式挂牌营业。中国第一个人才市场就这么诞生了。
  “尽管当时只有我们7个人,办公室也只有借用市人事局的一间房子,但筹备期间我们就已接待咨询3100多人次,实际报名登记237人,有253个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作为人才市场7名“元老”之一、现仍在沈阳人才市场工作的袁香琴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况,“那年3月5日,我们试验性地搞了一个小型的人才交流会,有500多人前来参加。跟现在相比,那次活动效果无法相提并论,但毕竟是第一次,总算打破了过去人才流动完全依靠单位操作的局面。”
  1982年,沈阳人才公司更名为沈阳人才劳务市场,率先将“人才”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1994年9月16日,根据国家人才市场开发、发展的部署,由人事部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中国沈阳人才市场挂牌,成为我国国家级的7个地区性人才市场和5家专业性人才市场中的第一家。
  据了解,截至1997年底,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共举办各类人才招聘200多场,近13万人通过人才市场重新择业,人事代理户达140多家,个人档案存放量为1.5万人。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市的人事代理制逐步消除了户籍、档案、保险等“身份管理”对人才交流的羁绊,实现以“岗位管理”为主体的人事管理模式。
  沈阳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人才市场发展的缩影。人事部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国家级的沈阳、北方(天津)、上海、武汉、成都、南方(成都)和西安等7个区域人才市场和兰州、宁波等5个专业性人才市场已全部建成。截至1997年底,各类挂牌的人才市场及行业性、民办性中介机构已达3211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他们已为14300家单位的17万人实行了人事代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