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转化”呼唤新机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知识经济迎面而来。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50%,而我国只有6%至8%,许多项目仅停留在科研成果阶段。日前,我国18所高校和300多家企业在珠海进行了一次对话与交流,他们思考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化,这中间的道路究竟有多长?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更快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转化”呼唤新机制
  本报记者 赵京安
  7月,众多专家学者云集珠海。清华、北大、复旦等全国18所著名高校的代表带来了数百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技术成熟的最新科技成果,参加由“中国高校科技协作网”在广东珠海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举办的“全国著名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发布洽谈会”。广东300多家企业闻讯而来,洽谈气氛热烈非凡。与其说这是一次科技成果交易活动,不如说这是我国高校、企业两大“板块”之间的一次成功的对接。
  复旦和新黄浦集团:校企携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上海人再一次以机制创新证明了他们的眼光:用房产现货“置换”科技期货。从事人类基因研究的复旦大学毛逸民教授、谢毅副教授和余龙教授领导的两个课题组十分活跃,项目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然而经费的枯竭影响了两个课题组的进度。这时,上海新黄浦集团介入了。这是一个以房地产为主业,总资产达87亿元的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富有远见的新黄浦人盯住了高科技,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他们参观余龙教授的实验室时,问教授需要什么帮助,余龙教授只说了一句话:“需要方便面。”因为基因的研究需要日夜轮班,专家们经常以方便面代餐。新黄浦人被知识分子为科学事业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动了,立即派人送来一面包车的方便面,并由此开始了50天的谈判。新黄浦集团决定与复旦大学全面合作,双方合建两个高科技企业:一是合建生物工程公司,以余龙教授的课题组作为该公司的技术实体,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复旦大学以技术入股占30%,新黄浦占70%。新公司拿出300万元资金注入了课题组。二是与毛逸民教授合作,新黄浦集团投资2.4亿元,复旦以技术入股占30%,新黄浦公司占70%,该公司以毛教授的课题组作为技术实体,新公司也立即拿出700多万元资金注入了课题组。
  这项工作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陈良宇副市长希望双方多从解决知识分子困难和解决房地产存量方面开动脑筋。此后,双方又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新黄浦公司拿出300套房子,总计2.4万平方米,价值1.2亿元,让复旦分配。怎样还这笔钱?复旦探索了这样一条路子:双方组建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将复旦的科技成果进行中介和转让,其受益用于部分抵偿房款,再把复旦目前已有的部分产业股权转让给新黄浦集团,让他们进行资金运作争取上市。毛、余两教授的工作因为有了资金保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发现100多条新基因,80条进入世界权威数据库,20条即将申请专利。
  复旦与新黄浦对接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知识优势与资产优势的配置和融合。全新的机制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锁闭企业和高校大门的旧锁。
  方正模式:以科技“顶天”,以市场“立地”
  对于高科技企业,一种常见情形是,一旦该公司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整个企业也随之走向末路。这说明,一个高科技企业仅仅拥有一两项先进产品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实现技术与市场相互推动的创新机制。这正是北大方正集团实现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深刻体会。
  10年间,方正从40万元的校办企业起家,成长为一家拥有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系统集成等多元产业,年产值达到60亿元的企业集团,其独特的超常规发展模式是“顶天立地”,即以科技“顶天”,以市场“立地”,要求技术必须具有前瞻性,符合国际科技发展潮流,又必须符合市场需求,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正集团将“顶天”的潮流技术深深根植在市场的沃土之中,使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保证了方正10年来的健康发展。而就在3年前,方正的经营部门和开发部门还是“两张皮”,计算机研究所归属学校,经营部门归属公司。由于开发人员和市场人员的角度不同,导致研究所和公司开发部门重复立项。1997年7月,方正将原来属于两个公司实体的研究所和公司实行一体化,在原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方正研究院也和方正电子一起通过方正(香港)成功上市。从此,研究人员和市场人员一齐面对市场,每一个经营部门都对应着一个开发部门,市场最前沿的最新需求刺激了技术人员的创造热情,开发和销售部门成为利益的共同体,一批有科学头脑的企业领导和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实现了完美结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形成了新技术开发投入的良性循环。
  广东:建立转化的“温床”,“孵出小鸡让企业养”
  务实的广东人建立广东珠海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基地成立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选择了一批项目进基地进行“孵化”,以开发一代,推出一代,研制一代的运营方式,架起了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广东省政协常委梁湘认为:基地不仅是科技成果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高新技术的孵化器。企业消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差,给他“鸡蛋”不行,那么就在基地孵出“小鸡”给企业养。
  广东的机制立即见效,今年5月刚刚成立的“中国高校科技协作网”的第一次活动就在广东的这个基地举行,并洽谈了188个项目。基地与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深圳、珠海等地的企业签订协议金额共9000多万元。
  目前全国有50多个高新科技园,由于诸多原因,一些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作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作用发挥得不够。而建立以高校为主的科技园区将以其众多的科研成果和较强的辐射作用、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等先天的优势,缩短与市场的距离,使高校不断获得灵感,开拓新的科研项目。但科技成果转化,既是高投入、高产出,又是高风险,需要相应的投资机制来支撑。今年以来,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相继成立,但一些企业家的风险投资意识不强。许多高校和企业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来支持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