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在两个“改造”上下功夫——学风问题系列谈之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在两个“改造”上下功夫
  ——学风问题系列谈之六
  津江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当前,全党正在兴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目的就是要在当代中国完成有史以来最宏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改造这一客观世界的工程中,有些同志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对自身的学习和改造有所忽视。他们对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认识不够。
  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正确解决主客观之间关系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人在建筑房屋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但这个早就在头脑中形成的房屋图样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不符合,就会碰壁,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能顺应和运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能摆脱和违背这个规律。今天我们所以强调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就是因为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正确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和客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时代在不停地发展,实际生活在不停地变动。我们学习理论只有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在领会科学理论精神实质基础上的运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为使主观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动权,就要不断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不认识世界就不可能正确地改造世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行动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过程。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一切根据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并取得成功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在实践中,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主体是否具有自觉性,其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如何,决定着改造客观世界的不同结果。主体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就必须在提高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上下功夫。这正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命题。为此,必须联系主观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世界观。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它对主体的认识和行动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指出了使主观统一于客观的根本途径。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期在当代中国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变动中认识和坚持真理。
  为使主观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动权,还要求不断校正主体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真理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真理。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民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产党人最终理想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没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可能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把握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规律和各项工作的具体规律;就不可能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不可能具有拒腐防变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和不断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坚持党的宗旨、保持革命本色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领导干部由于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因而更要带头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带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带头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肩负起时代的重托。
  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永远不能完结。“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就是我们的座右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