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在苏联全面的援助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13
第2版()
专栏:

在苏联全面的援助下
中共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委员会书记 王荫田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全部进入掌握生产阶段,标志着我国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向前迈进一步。这个厂从设计到建成,只用三年时间。在我国技术落后、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苏联全面的援助,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建设这样的工厂,是不可能的。
从工厂的整体布置到设备制造、产品图纸、各种产品的技术操作规程和生产组织管理设计,都由苏联帮助设计好了。单是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组织设计、消耗定额等设计书和图纸就有七万多页。这些资料对于组织机构、管理方法、分工范围、操作规程以至仓库的具体布置都有规定,真是无微不至。这些设计都是集中了苏联现有的工具制造业先进经验加以发展的,各方面都表现了技术上的先进性。例如二公厘的板牙和零点二五公厘的磨沟高速钢钻头,在苏联,经过相当长时间才正式成批生产,但我们工厂在苏联的帮助下,预计明年就能成批生产。
在建设中采用工厂化、机械化的方法,也是依瓦基和达达林则夫两位专家的建议和具体帮助的结果。我们也是在专家积极的倡议和热情的帮助下,才敢于打破了季节性的限制,第一次在哈尔滨实行冬季施工。在一九五三年冬季施工中的量具厂房、三层办公大楼与高达四十四公尺的中央水塔,完全合乎质量标准,给冬季施工创造了好的范例。在施工过程中专家从各方面提出二千六百多件建议。我们贯彻了这些建议,就能加速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大大减少浪费,节省国家的投资。例如采用专家建议的钢筋混凝土快速脱模蒸气养生法,就使混凝土预制品的养生期由原十四天到二十八天缩短到十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木工车间根据专家建议改进设备,使人字地板制造由一人一天十平方公尺提高到一百平方公尺。采用以油漆掺用剂代替了纯油漆的建议就节省了六亿余元。
量具刃具厂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设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苏联供应的。为了保证量具刃具厂能提早投入生产,苏联组织了像“红色无产者机床制造厂”等五十余个有名的工厂来制造设备。这些设备在技术上是头等的。例如制造钻头的机床,从送料到卡料、铣沟、铣刃,全部是自动控制,一个工人可以看管三台。每台机器只要四分钟就可以铣
一个钻头。铣钻头尾部的一台特殊立式铣床,据专家谈,是为我们工厂专门设计的,它一次可以连续铣四十根钻头,而普通铣床每次只铣一根。制造精密产品的精密镗床,搪孔距离精度能达到千分之一公厘,即等于最薄的玻璃纸薄度的二十分之一。在苏联供给的主要机器中,有百分之四十三是一九五三年或一九五四年才第一次出厂的。如特殊立式铣床、千分垫、研磨机等三十余台精密机床,不但是苏联新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并且是新产品中的第一号。还有四台新型的自动螺丝磨床,是新产品的一、二、三、四号。这说明这些机器在苏联也是没有使用过的。一般的辅助设备,凡是我国能制造的,苏联也尽量帮助我国自己制造。有的设备我们连想都未想到,而苏联都给我们设计出来。如机床切削下来的铁屑和用过的废油,在我国现有的工厂里,一般的都被当做废物了。现在,苏联给我们设计了一部切屑破碎机和一部油料再生器。切屑破碎机使我们把已成“废料”的铁屑经过破碎包装后,送回炼钢厂重新炼成有用的钢材;油料再生器使我们能从废油中提出有用的机油。
苏联供给我们设备,虽都附有详细的安装说明,但只依靠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是不可能安装好的。这也要靠苏联专家给以一系列的帮助。今年一月,卡兹洛夫专家到厂后,发现板牙车间部分机床安装的位置不妥当,就帮助设计重新调整。前后两个月的时间内,他差不多每天都要到车间两三次,拿着胶尺亲自同工人一起测量,并亲自动手帮助搬动机床,直到使每一工序、每一机器都符合安全合理,光线充足和整齐美观的要求才定案。专家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的帮助和指导呢?专家卡兹洛夫下面一段话就是一个中肯的答复,他说:“假如由我自己排的话,也许一天就排好了,不过我们的目的是教会中国同志不会的东西,现在中国同志会排机器了,这才完成了我们的任务”。
当建筑安装工程正在飞跃进展,直接的生产准备工作正迫不及待的时候,各方面的生产专家就陆续地到来。他们每天都在车间具体指导工人操作,因而有不少工人,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能操作从没见过的机器,并能制造出符合于设计要求的产品来。
专家为了达到“中国也有大量的自己的专家”的目的,特别注意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卡尔德林同志建议在厂里组织二百名各种技术工人学习技术。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苏联专家亲自为车工写学习提纲,给工人讲解,并在已开工的比较特殊的机床上为工人示范操作。
最使我们铭记不忘的,是专家的工作精神。
记得去年五月末,达达林则夫刚从莫斯科到工地,见厂长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场的施工情况怎样?”当他从大家的话中了解了概况以后,马上立起来,说:“厂长同志,就让我到现场去看吧!”在座的人都惊讶地耳语:“瞧,人家苏联同志就是那么踏实”。在施工过程中,即使大雨滂沱,也会在现场里看到两位建筑专家。他们穿着草色雨衣,撩起裤腿,有时爬在高空厂房的钢架上,检查每个螺丝眼;有时扶着油滑的扶梯到上下水道的深井去。当他们爬在最危险的地方时,翻译人员和职工常常为他们捏一把汗,但是他们却忘了一切。他们常常告诉人们:“风雨是阻挡不了我们的,我们如果等待和观望,那就会做自然的俘虏!”
专家依瓦基虽已是头发斑白的老人,但在冬季施工中仍经常在工地亲自操作示范。有一次他在现场指导时发现林洪勋小组砌墙拐角时并未按照专家教导的方法做,他便毫不犹豫的脱下大衣,摘下手套,亲自动手砌砖。口里呼出的热气马上就在眉毛上结成了白冰,可是他始终微笑着,一面讲解,一面操作,毫不顾及寒冷。工人感动地说:“在旧社会里向师父磕一百个响头,他还要留一手,咱们苏联老大哥却是这样的帮助咱!”但当广大职工感谢他这种伟大帮助时,他却很谦逊地说:“应该感谢工人群众,至于我仅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献给中国的建设事业,我也希望把自己的一切本领教给中国同志,使中国人民有无数自己的专家,甚至比我更好的专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