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扎实推进 科教兴国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10版(理论)
专栏:

  扎实推进
  科教兴国战略
  陈庆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部署,扎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科研开发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研究表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之间呈同步增长的关系,科技投入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并将这些生产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工艺流程。然而,我国在科技投入上仍存在着总体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达到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1.5%的目标,还要进一步做出努力。一般来讲,政府科研开发投入的重点是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企业为主体,即主要由企业投入。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投入中,企业占很大比重。日本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研究开发总投入的80%,德国企业占67%,美国企业占53%。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效益欠佳,企业的科技投入较少,对国家的科技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但从长远来看,我国企业要发展并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就必须增加科技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
  当然,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规模化、高级化,科技投入要求越来越大。目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同时支持所有学科和各项技术的发展。因此,要使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改革束缚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狠抓素质教育。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专门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要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要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切实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不仅因为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由之路,还因为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的教育投入尽管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对值是逐年增加的,但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到本世纪末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上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5.7%的平均投资水平的差距就更大。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否取得成效、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科技成果是否适用配套的问题,又关联到政策、市场、体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协同运作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与经济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许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很有用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众多的企业、广大农村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生产方式落后,产品品种单一。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虽有扭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今后,在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要继续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也要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在税收、信贷和产业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真正营造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良好社会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