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党内“批评难”难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剖析与思考

  党内“批评难”难在哪里?
  何永良
  近几年,许多基层党组织,包括一些领导干部,都感到在党内开展批评很难,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的实践看,如今批评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不愿开展批评。一些单位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总是热热闹闹,可开展批评总是冷冷清清。开党内民主生活会,作自我批评的多,批评别人的少,批评上级的更少。有时明知身边发生的事不对,却也不愿去批评,怕得罪领导,破坏了那种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
  二是批评吃“大锅饭”。批评不指名道姓,不直截了当,而是拐弯抹角,多用“有的同志”、“个别单位”、“某些人”等词代之。这种“大呼隆式的批评”,“板子”没有打在具体人的“屁股”上,被批评者常常不知所云,无动于衷。群众称这种批评是“阳光普照,天塌砸众人”。
  三是批评走过场。少数单位不是把开展批评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内容来抓,而是应付差使,流于形式,雷声大,雨点小,会议开了,总结报告也写了,可还是“山河依旧”,问题还是问题。
  四是批评隔靴搔痒。批评没有“棱角”,即使有一点,也要把话磨“圆”,比如:“有时工作不够认真”、“有时作风稀拉”、“有时……”等等;要么把问题变成“建议”、“希望”代替批评,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造成“批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庸俗的“人情关系”作祟。在我党的历史上,陈独秀的家长制,王明的一言堂,“四人帮”动用“大批判”开路,把党内正常的批评变成了整人的手段,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党内民主制度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另外,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庸俗“关系学”也影响了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现在,在不少人和单位中形成了“多栽花,少挑刺,留下人情好办事”的信条,出现同志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相处不讲原则,不论是非;党内民主生活会上,你好,我好,大家好,当“好好先生”等现象,导致党内民主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越来越淡薄。
  二是少数领导同志不重视党内批评。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时常把官架子带入政治生活,习惯于“我说你听,我讲你从”,容不得别人批评;少数领导还刁难、排挤、报复批评者。有的领导遇到问题绕道走,有了矛盾往上交,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单位出现的矛盾不注意教育引导、化解,却做起“中间人”,当好人,使勇于批评者往往受到孤立。有的是自身不正,批评别人也就不理直气壮了。
  三是片面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消极地接受十年动乱的教训,把党内批评和整人混为一谈。第二种是片面地理解团结的含意,认为团结就是“你好我好,少管别人事”。第三种是主观地把自己工作不顺、进步受挫,如调级、提升等未能如愿,归结为是自己批评人、得罪了人的结果,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是少数同志存在心理障碍。主要指某些人对党内批评的曲解而产生的几种心理障碍:一种是顾虑心理。其表现是“怕”字当头,批评领导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票数”等,结果对谁也不敢批评。一种是迁就心理。这种人往往是原则性不强,该批评的不批评,迁就照顾,有意为别人开脱。一种是徇情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也懂得党内开展批评的重要性,却摆脱不了感情的绳索。因为是老熟人、老同志、老上级,过去受利于人,觉得批评他们口难开,面子过不去,不够意思。
  当前,解决“批评难”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就目前来讲,正确地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十分重要,这一点常常为人所忽视,而从现实看,批评的效果不佳往往与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正确的批评方法应该是:
  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就是要讲事实,摆道理,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切忌无限上纲,强迫压服。
  态度诚恳,以情动人。就是以真正的同志式的态度进行批评帮助,要把对错误的“无情”和对同志的有情结合起来。
  注重原则,不求全责备。就是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不求全责备,更不要纠缠鸡毛蒜皮的小事,防止批评庸俗化。
  经常谈心,交流思想。就是要以诚相见,增进了解和信任,切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领导带头,以身作则。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带头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会给批评与自我批评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总之,只要认识提高了,原则把握准了,方法正确了,批评就不再是难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