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无愧神圣称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平凡岗位上的共产党员

  无愧神圣称号
  贺应辉 谢中华
  江河呜咽,苍天垂泣。湖南省宁乡县西部边陲龙田镇的人们,谁也想不到还不满53岁的彭端初就这样走了,而临终时陪伴他的只有那块用来挡洪水的门板。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担任过村干部并从1968年就任生产队的村民组长,以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6月12日,暴雨袭击龙田镇。下午4点钟,彭端初和老伴一起冒着大雨察看组上的农田。渠道的水越来越满,有一处地方已漫过渠堤。老彭赶紧招呼几个人挖草皮加高渠堤,可水势太大,草皮挡不住。如果这里决堤,堤下本组、外组的几十亩梯田将毁于一旦。老彭当机立断:“我回家去扛门板,你们去找木板。”说完,踉踉跄跄地往回跑。回到家里一看,房里都进了水,屋后塌下的一大片土堆满了水沟,房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妻子连声叫他:“你快来担一下土。”老彭头也没回:“我要去护堤,土你先担吧。”说完取下堂屋的门板就走。老彭扛着沉重的门板开始爬屋后的山坡。陡峭的山坡此时竟那样的无情,眼睁睁地看着劳累、病魔、饥饿将老彭击倒了。
  老彭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出生才三个月的他,便失去了母爱。吃不饱、穿不暖、住茅棚的日子伴他长大。一穷二白的家底,加上夫妻俩长年生病吃药,尽管他勤劳肯干,三次建房,可至今仍住在几间不牢实的砖瓦房里,还欠下了几千元的债。对饥饿刻骨铭心的老彭深深知道:组上那人平才八分、只能种一季的农田对村民是何等的重要。长冲大塘是水口组的骨干塘,因为山洪暴发,泥沙淤积,变得“天晴三日干,下雨三天涝”,严重影响塘下20来亩稻田的灌溉。老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发誓要把数米深的泥沙担空。他走东家,串西家,动员群众,分解任务。担塘泥的日子里,老彭总是一清早起来,组织群众,并一担担将泥沙过秤。怕自家的任务完不成,他叫妻子从几十里外喊来了女儿、女婿,加上儿子、媳妇,一家6口奋战在工地上。彭家人起早摸黑,埋头苦干,也没去算已担了多少,只知道反正要和别人一起把泥担完。最后算数量,彭家除了10万斤任务外,还多担了7万多斤!担出来的泥沙没处堆放,老彭把自家的两分菜地无偿让出来。塘泥担空了,农田灌溉得到保障,他家的地却成了沙场。
  水口组20多户人家住在平均海拔700多米的山上,交通极不便利,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了让村民们早日致富,1992年,老彭下决心组织村民修一条公路。修路的任务极为艰巨,让我们看看老彭是怎样分任务的吧。路分为三段,劳动力分为三组。最难修的一段路留给自己那个组,而最强的劳动力分给别组,老弱的留在自己那组。无疑,这最难修路段中最重的任务,老彭留给了自己。他只有拖着病体,带着全家,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干。在工地上,人们经常看到老彭挖几锄土,又摁一下绞痛的心口,再挖几锄,又摁一下……就这样,在老彭的带领下,两公里长的山路终于修好了。村民们开始尝到了有一条致富之路的甜头。采访中,一位村民指着屋前准备建房的红砖说:“有了路太好了,你看我烧砖的煤一车就拉上来了,买肥料、打米、拖木材出去卖,好方便呢。感谢老彭啊,这是对子子孙孙都有好处的。”
  老彭走了,这位连芝麻官也算不上的村民组长,留给家里的是一笔债务,而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共产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大形象,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