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马和马的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3
第11版(大地周刊·作家文苑)
专栏:风骨礼赞

  马和马的诗
  耿林莽
  马是放纵的一族。纵蹄狂奔,是马的性格与形象的最好概括。狂吗?这是一种野性的流露。它属于草原,属于茫茫大地,属于漫无际涯的洪荒世界。马是流浪者,到处为家;马不停蹄,永远地动着。马属于游牧民族,它迁徙,飘泊,无羁无束,马是自由的化身。
  马的美是一种雄健之美:昂扬高大,卓然而立。当它引颈长嘶,立于山崖,高坡,墨绿色地毯似的原野之上,风吹着颈上长鬃,丝丝梳立。一脉明丽的朝阳涂上那洁白的银躯,仿佛黎明星跨在马背上来的,那早晨清新的空气使它振奋,沿着堤岸上长满青草的小径,奔向远方。
  马,骑士,草原,是三位一体的存在。草原提供了绿色的空旷,骑士因马的奔驰而获得了俊逸的英姿,这便是一幅诗意浓郁的画面了。不幸的是骑士将马引向战场,引向了喋血的灾难。马本来是和平的使者,虽然狂野,并不嗜血。由于它的雄伟,由于它有两双健蹄,由于它的永恒的动和无比的速度与力度,便被选择为人类互相残杀的理想“工具”了。而人间的厮杀,民族、国家、部落、地域之间的矛盾,与马何干?它是被强行引入战火硝烟中去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中写道: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是马在期望着战斗吗?然而何以又哀鸣呢?向着莽莽苍苍的荒野哀鸣之马,那声音中所传达的,该是对战争的哀怒之感吧。杜甫在《后出塞》中勾勒的战马之姿,就更为传神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一点壮阔的意境美,声色雄浑,却掩不住一种悲凉。“一将成名万骨枯”,自古以来埋葬在战场内外的那些“枯骨”,有多少是属于马的呢?而现代战争大大减轻了马的负担,解除了马作为主要战争成员的角色。人类正朝着缔造和平的光明之境迈步。马终将与人类共享祥和与安宁。
  战国时的一位哲人公孙龙有句名言:“白马非马”,这是一个逻辑概念上的“诡辩式”命题,自然也有道理。我却想说“驯马非马”,这便是涉及马的本性的命题了。马失去了草原,失去了骑士,从那自由奔腾的天地中被一小小马厩关闭起来,在木栅中,在马槽前,饮浑浊之水,吃配给的草料,渐渐成为“驯马”,出入于马市场,成为马戏团的一个“角色”,赛马场中的一宗“赌具”,便失去了那一份“野”了。马还是马吗?
  韩愈写过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贺《马诗》中有一首: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一“瘦骨”不仅是肉体上的瘦,也是失去驰骋后灵魂的饥饿吧,但是却又带着“铜声”。这“铜声”便是马的坚强不屈意志的回响了。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访问俄罗斯时,在草原上见到一匹奔腾的白马,“前蹄的上端”还“绑着木桩”,显然是从被缚的地方挣脱而出的。诗人写道:
  “怎样拍击着纵情的节拍,
  它被木桩拖绊着奔驰,
  骏马的血泉怎样喷射!”
  里尔克是在见到这匹马二十年后才在组诗《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写出它的,足见此事对他的印象之深刻。从“绑着木桩”到“纵情奔驰”,诗人写出了马的本真性格及其对自由的追求,是一幅优美的骏马图。而最使我难忘的乃是不久前放映的电视剧《司马迁》剧终时的一组画面:黄河浪在奔腾,愤怒之水,被夹束在苍凉的堤岸之间。山崖昂立,严峻,凶险,陡峭,伟岸。司马迁和他的马,立在悬崖之上,这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司马迁将脸俯贴着马首,依依告别。他处在人世最深的孤独之中:“独抑郁而谁与语!”只有这匹马了。人与马之间并无语言相通,却有肉体的相亲,体温的交感,却有精神气质上的默契,暖意回流……
  有一阵风吹过……
  人不见了,司马迁不见了。他独自向远方逸去了吗?进入深山作一隐者,或是投没于滚滚波涛之中了?不知道,史无所记,众说不一。
  那马立于高坡,脚下是滚滚黄河,山的傲岸,水的奔流,这已经足够了。那马站立在历史的危崖之巅,俯瞰万世,一种庄严的伟岸。一种代表我民族正气,象征着一种独立人格,一种“不羁”之魂的雄健气质,或许正是马的精神,也是司马迁精神的实质所在吧?在一些人为物质的香风迷雾所困的时代,在纤弱、平庸、脂粉气息游荡于某些文化圈中的年代,马和马的精神,对我们有没有一点激励和启发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