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多演些中外名剧,如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3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多演些中外名剧,如何?
  康洪兴
  最近,在纪念话剧九十年而举行的全国话剧交流演出中,十八台戏中有两台备受专家和观众的青睐。其中一台是由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法国名剧《死无葬身之地》(剧作者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戏剧家让—保尔·萨特)。一些戏剧家和观众看了该剧的演出后认为:“这样的好戏太难得看到了。”另一台戏是由北京人艺专为祝贺这次活动而复排演出的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名剧《雷雨》。当时有关方面曾担心,这个剧是经常上演的老戏,可能不会有太多观众来看,故原先决定只演三场,但卖票的情形出乎意料的好,观众纷纷要求加演,于是不得不增加了七场,全部戏票一抢而光。
  那么,其他十六台戏的上座率怎样呢?据了解,除了像《虎踞钟山》这样的优秀剧目尚好之外,总的来说都远远比不上上述两部戏那样红火。首都一家剧团的团长感慨地说:“不少来京演出的兄弟团都来找我,要我帮忙组织观众。可我哪有那么大本事去找那么多观众啊!其实,我们自己团上演一部新创作的戏,上座率也低得可怜。”他说的是事实。目前,我国的话剧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即:新创作的剧本少得可怜,然而从中千挑万挑选出来的剧目,一上演却没多少人看。
  为什么新创作的剧目与名著相比,在推向市场时,会出现这么大反差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戏的质量。
  名剧,无论它产生于何时何地,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证明它的艺术质量是上乘的,在观众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它对观众的吸引力是一般的剧目所不能比的。所以,名剧的上座率高有它合理的依据。在当前话剧创作和演出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多演出些古今中外名剧,对增加上座率,鼓舞演剧队伍的士气,加强戏剧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拓展戏剧家的艺术视野等等,是会有好处的。
  另外,我国当前话剧剧本创作的总体艺术水平不高,这是不需争辩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多上演一些中外名剧,对提高我们的剧本创作水平不无益处。在将平庸的剧作与高水平的名剧的对比中,剧作家们自己会逐渐悟出门道来。艺术水平的提高不是平空而来的,而是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标杆”作为参照物。
  还有,多演名剧对提高观众的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平庸的作品会使他们或者不再进剧场,或者只满足于低下的欣赏口味。而名剧因为艺术质量的上乘会使观众折服。从此他们可能就会迷上戏剧,而且知道什么是高质量的艺术品。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剧本创作和舞台创作水平的提高。因为观众的鉴赏力高了,对平庸之作不屑一顾,就会逼使戏剧家非拿出好剧本好演出不可,否则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戏剧舞台,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所以,多上演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剧,有百利而无一弊。再说,翻开我国话剧史便可得知,早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话剧演出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也不只是上演新创作的戏;而是同时还上演诸如《大雷雨》、《安魂曲》、《油漆未干》等外国名剧。可见,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好的传统的。所以,笔者不揣冒昧地在此呼吁:全国各地的话剧艺术家们,多给观众上演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剧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